字體大小:

晚期肝癌治療新契機 新型癌症免疫療法

晚期肝癌治療新契機 新型癌症免疫療法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黃怡翔、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侯明模

62歲林先生為B肝帶原者,因為一個月內急速暴瘦就醫,經過檢查赫然發現腹內竟有近13cm的腫瘤,甲型胎兒蛋白指數高達1,170,000ng/ml,經診斷為晚期肝癌。醫師判定無法進行手術切除,須使用藥物治療,患者又擔心傳統化療會影響生活品質,治療初期僅願意接受栓塞治療,不料卻發生肺炎副作用,進而改採放射治療,卻發生了肺轉移,治療陷入瓶頸。
經醫師評估後,投以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搭配放射治療。迄今治療近一年,肝臟與肺部腫瘤完全消失,且治療過程中並未出現明顯副作用,目前甲型胎兒蛋白指數下降至約5 ng/ml,控制於正常值內,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肝炎可說是台灣的國病,但許多人卻輕忽不治療,很容易發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癌三步曲。而肝癌是國內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中的第2位,由於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就醫時已屆中、晚期,錯失手術治療的機會。

過往,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已經超過10年未有新藥問世,目前僅有標靶藥物可供選擇,如蕾莎瓦(學名sorafenib)。值得慶幸的是,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於今年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可用於經第一線標靶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為晚期肝癌病患提供續命新契機。

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侯明模表示,自2013年開始,對於新型癌症免疫藥物,有越來越多突破性的重要研究結果發表;而經過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新型癌症免疫藥物對於多種癌症之長期存活有提升之效。

侯明模指出,過去使用標靶藥物蕾莎瓦的患者,對於藥物反應率不到1成,平均存活期僅610個月。但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最新發表,新型癌症免疫藥物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藥物反應率高達近2成,且患者中位存活期可長達近16個月,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並能改善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突破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的困境,並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

侯明模進一步說明,臨床試驗收治不同類型的肝癌患者,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及未曾感染肝炎的患者,結果顯示,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對各種類型的肝癌患者均有治療效果,不受肝癌成因影響成效,其中更有部分患者的腫瘤完全消失。目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醫界非常期待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在未來能展現出更多可能性。

免疫療法與傳統治療最大的差異,在於免疫療法是透過加強T細胞的免疫反應,將癌細胞一一消滅,卻也可能因免疫反應過度活化,引發多種副作用的風險。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疲倦、呼吸困難、腹瀉、皮膚搔癢、出疹子、咳嗽及肌肉、骨骼、關節疼痛等。

侯明模提醒,因無法預知使用免疫療法的患者可能發生哪種情形,因此,隨時保持「警覺」是減少免疫副作用的關鍵,隨時留意自身狀況,及早發現副作用症狀;頻繁進行常規追蹤,回診告知主治醫師;若使用類固醇進行控制,必要時推遲或暫停免疫治療藥物。

侯明模說明,為降低免疫療法帶來的副作用,照護上,應採多專科團隊診療照護的模式,團隊中醫療相關人員會通盤考量所有治療選擇,共同擬定適合病患的個人化治療方案,才能帶給患者最大的利益。

晚期肝癌治療新契機 新型癌症免疫療法_圖2

黃怡翔表示,肝癌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和C型肝炎有關,不過近年因為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糖尿病、脂肪肝與三酸甘油酯過高,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成為新世代的肝癌危機。

黃怡翔呼籲,有糖尿病與脂肪肝或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此外,黃怡翔強調,現今晚期肝癌治療已取得長足進步,也有許多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相信未來肝癌不再是難解之症,因此,患者應勇於面對積極治療,千萬別放棄任何一線生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