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長期蹲馬桶姿勢錯誤易出現解尿不順、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治療準則靠這4招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摘自/尿失禁是可以治好的!《尿失禁診治照護全解》

大部分的膀胱功能及排尿問題,並不會影響到生命安全,但對於生活品質造成極大的困擾。在自主神經支配的系統中,膀胱是最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器官,而排尿障礙的症狀,也是人們最難以忍受的。急尿的時候找不到廁所,還沒到廁所尿就跑出來,想要尿的時候卻尿不出來,晚上睡覺醒來褲子濕了一大片。這些情況如果經常發生,不只對於生活品質有影響,也對個人尊嚴及自信心造成嚴重的打擊。

長期如廁使用錯誤坐姿,可能造成排尿機制失調相關疾病

傳統上亞洲文化多是「蹲式廁所」,上廁所時是兩腳打開且完全蹲下,這種姿勢有兩個優點,第一,可以提供很好的腹部壓力來幫助膀胱加壓,第二,透過兩腳張開蹲下,可以得到很好的骨盆底肌肉放鬆。

但是是膝蓋或髖關節不好的人沒辦做出「全蹲姿式」,會選擇使用「坐式馬桶」。這時候坐式馬桶正確的「如廁姿勢」就變得非常重要,許多人因為擔心廁所馬桶座圈的衛生問題,為了避免直接接觸,會以半蹲或蹲踞的姿勢在狹窄且不穩的馬桶墊上。據國外統計,約有50~85% 女性在公共廁所會以這種姿勢如廁。但是這些姿勢與「全蹲踞」姿勢不同,會讓骨盆底肌肉非常緊繃,導致膀胱出口無法打開完全,腹部必須要額外出力才能解尿。研究發現在這個姿勢下解尿,尿流速會減慢21%、殘留尿液多出149%。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骨盆底肌失調,且膀胱因無法順利排空導致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而纖維化。最終造成解尿不順、疼痛、尿液淤積、膀胱容量減少、泌尿道感染等問題。

雖然大家平常多使用「直立坐姿」上廁所,但醫學研究中發現「前傾式坐姿」更能夠提供腳步的支撐,進而增加解尿或排便時的腹壓。因此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正確排尿姿勢是「前傾式坐姿」。如果有解尿或解便不順的問題,「類蹲踞坐姿」是一個很方便的改善方式;只需要在腳下放個板凳、稍微改變姿勢也許就可以輕鬆改善症狀。如果您被診斷是骨盆底緊繃或者是膀胱無力造成排空不易時,可以嘗試使用全蹲踞坐姿,或許症狀可以進一步得到改善。最需要避免的是不完全的半蹲姿,以免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許多排尿機制失調相關疾病。

尿床也會遺傳?!

如果父母其中一人小時候會尿床,則小孩有44%機會也會尿床,若父母雙方小時候都會尿床,則他們的小孩有將近8成的機會也會飽受尿床所苦,如果父母雙方兒時都沒有尿床困擾,那他們的子女僅有15%會尿床。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孩童尿床改善的時間點和他們的父母小時候尿床改善的年紀也常相去不遠,如此看來,尿床也算一種血濃於水的證明。

兒童尿床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尿床乃指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便持續發生者,或者不曾於6個月都沒有尿床。繼發性尿床則是指至少已經有6個月沒有尿床現象的小朋友,卻再度出現尿床現象,除了心理因素外,也可能是感染或其他器官的問題。尿床會直接導致孩童的自尊心受創、社交障礙、不敢參與對需要過夜的社交活動以及親子雙方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會干擾孩童與家長的睡眠品質,甚至會惡化雙方日間的學習與工作效率,對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台灣望子成龍成鳳的社會期盼下,尿床很可能變成壓垮兒童心智發展與家庭和諧的最後一根稻草。目前各國的學齡兒童尿床盛行率約在5~15%之間,目前的國際臨床指引與臺灣專家共識皆認為,5歲以上的兒童尿床需要被正式評估,而6歲以上如仍時常尿床則可能需要積極治療。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有一定準則儘管頻尿的原因百百種,但其中有一大宗的病人,除了頻尿與急尿的症狀為主與合併可能有漏尿的情況,就沒有其他包括解尿疼痛或下腹痠脹的情況,就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這個疾病症候群的先端。此時須盡快接受檢查與評估及早確定是否為膀胱過動症的族群,才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治療。

膀胱過動治療首先改變生活型態、藥物治療、打肉毒、薦神經療法

膀胱過動症之治療準則,第一線是生活型態的改變,包含需要進行膀胱訓練、養成正確喝水習慣,以及避免含咖啡因飲品。第二線才進入藥物治療的階段,包含使用抗膽鹼藥物 (anticholinergic agents)、β-3腎上腺接受體作用劑 (β-3 agonist)。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進入第三線治療階段,如進行膀胱內肉毒桿菌注射,可以使得膀胱內壓降低,膀胱容量增大,減少尿急感,降低尿失禁次數。若仍無效,才進入第四線薦神經療法階段,刺激薦神經來調節與排尿相關的膀胱、括約肌和骨盆底肌肉群的神經反射,使異常的神經反射重新達到平衡。

不是只有夏天才容易有泌尿道感染的情況,冬天因為衣物厚重,泌尿道感染也不時出現,如何照護泌尿道健康.......https://bit.ly/3gC0NrO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