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解封後飛行需留意醫學知識!機艙內壓力、濕度、時差成關鍵,專家提醒旅客注意健康安全

作者/張中維藥師

自從解封後,民眾紛紛規劃至各國旅遊。經歷過這三年多的疫情,社會對於傳染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除了配戴口罩預防傳染病外,也不時透過酒精消毒雙手。除了傳染病外,搭乘飛機時還有哪些醫學相關的知識呢?

機艙內壓力
在飛行過程中,大氣壓力會隨著海拔上升而下降,雖然機艙內有加壓系統幫助維持穩定的壓力,但與地面相比,仍有壓力差。一般客機在空中巡航的機艙內壓力約等於海拔1500-2500公尺的大氣壓,這樣的壓力差對於健康旅客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但對於需要氧氣設備、腦血管疾病、貧血等心肺疾病患者,可能會造成不適感。

特別是剛進行過腦部手術的患者,應避免在手術後立即搭乘飛機。根據英國國民健保署的建議,患者應該在開顱手術後至少休息6週,或顱鑽孔手術後至少休息4週,才能夠進行飛行。這是因為飛行途中機艙壓力下降可能會導致肺泡氧分壓降低,進而使血氧飽和度下降。此外,手術後可能會有殘留氣體存在於顱內,而隨著機艙壓力下降,氣體體積膨脹,可能會導致顱內壓上升。


另外,熱愛潛水的民眾如果在潛水後立即搭乘飛機,可能會有減壓症的風險。如果一天只潛水一次且無減壓症狀,建議休息12小時後再搭乘飛機;如果一天潛水一次以上或出現減壓症狀,則應休息至少18小時才能進行飛行。

至於起降期間空氣壓力快速變化導致的耳膜疼痛,一般會透過耳咽管及鼻腔之間空氣流動逐漸達到平衡。乘客也可以透過吞嚥、打呵欠或用手捏住鼻子,嘴巴緊閉吹氣的方式來加速耳壓平衡,減少不適感。

機艙內濕度
機艙內的溼度約落在10-20%,低於一般平地環境的濕度。這樣的低濕度環境容易使皮膚失去水分,對於配戴軟式隱形眼鏡的人來說,眼睛的乾燥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隱形眼鏡黏在眼球上難以取下。長途飛行的旅客建議可以配戴眼鏡,並隨身攜帶乳液等保濕用品,以維持皮膚濕潤。

經濟艙症候群
深度靜脈血栓(DVT)又稱作為經濟艙症候群。這是因為在狹窄的經濟艙中,乘客不太能夠自由活動,加上機上補充的水分不足,容易導致血液黏稠度變高,影響靜脈血液循環。若因長時間缺乏活動導致靜脈血管出現微小血栓,突然站起後,血栓移動到肺部,便可能引起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等症狀。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建議在長途飛行中適時起身活動,提高下肢位置,並穿著彈性襪來改善腿部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另外,機艙內乾燥水分流失較快,乘客也應記得多補充水分。

暈機
暈機是一種稱為動暈症的現象,類似於暈車或暈船。它是由於人體視覺、本體感覺和內耳前庭所接收到的訊息不一致所引起的。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眩暈、蒼白和冒冷汗等。除了使用藥物預防暈機,也建議在飛行時避免攝取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食,這有助於減少暈機的發生。如果需要藥物來預防暈機,口服藥物應在搭乘飛機前30-60分鐘服用,貼片劑型則須於出發前4-6小時使用。

時差
如果旅行跨越多個時區,可能會受到時差的影響,進而引起疲勞、頭痛、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問題。適當地調整生理時鐘和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緩解時差問題。如果時差問題嚴重,可以考慮尋求醫療協助,但使用短效安眠藥物時務必遵從醫師指示,以免產生依賴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飛行相關疾病,民眾在計劃旅行時也應留意各國當地的流行疾病資訊,提前進行必要的疫苗接種。同時,配戴口罩、勤洗手、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食物等措施也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重要步驟!

推薦閱讀:
藥師_張中維
張中維
藥師
簡介
•經歷 | 臺大醫院藥劑部院聘藥師、愛仁醫療社團法人愛仁醫院藥師、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理事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