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預防勝於治療:掌握B肝檢測,護肝從了解開始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在台灣,自1986年起實施新生兒疫苗接種計畫後已顯著降低B型肝炎的罹病率,但大約仍有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的檢測方法

B型肝炎的診斷依賴於一系列血液檢測,主要目的是確認個體是否感染了B型肝炎病毒,以及其免疫系統對這種病毒的反應。這些檢測包括:
  • B肝表面抗原(HBsAg):這是檢測B型肝炎最直接的指標,若結果為陽性,表示體內有B型肝炎病毒存在,且可能為慢性感染者。
  • B肝表面抗體(Anti-HBs):這種抗體的出現通常表示個體對B型肝炎病毒有免疫保護,可能是由於接種疫苗或是先前感染過後自然產生的抗體。
檢測結果根據HBsAg和Anti-HBs的陽性或陰性,可以將人群分為不同的類別:
  • HBsAg陽性、Anti-HBs陰性:B肝帶原者。這部分人群體內存在B型肝炎病毒,成為慢性帶原者。
  • HBsAg陰性、Anti-HBs陽性:非B肝帶原者。這些人可能曾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或自然感染過後清除了病毒,並產生了抗體,從而獲得對B型肝炎的保護。
  • HBsAg陰性、Anti-HBs陰性:需進一步確認。若HBsAg和Anti-HBs均為陰性,則需進一步檢查B肝核心抗體(Anti-HBc)以確定個體是否曾經接觸過B型肝炎病毒。

進階檢測

對於確診為B肝帶原者的個體,醫師通常會建議進行更深入的檢查,如B型肝炎e抗原(HBeAg)測試,以評估病毒在體內的活躍程度。HBeAg的陽性結果表示病毒處於活躍狀態,病毒量較高,肝臟發炎的可能性增加。

透過這些檢測,可以幫助醫師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並進行必要的長期追蹤。對於B型肝炎帶原者而言,定期進行這些檢測是監控健康狀況、預防肝病進展的重要手段。

慢性B型肝炎與急性發作

對於B型肝炎帶原者,並非所有人都會發展成慢性B型肝炎。慢性B型肝炎的診斷取決於肝功能指標,如ALT(GPT)水平,以及透過超音波檢查肝臟的健康狀態。如果這些檢查結果均在正常範圍內,且無顯著的肝臟纖維化或炎症跡象,則可視為健康的帶原者。

慢性B型肝炎的診斷

當肝功能檢查指標,特別是ALT(GPT)水平持續超出正常範圍,顯示肝臟存在持續性或間歇性的發炎反應。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需要透過定期追蹤,監控肝臟健康狀況,並根據病情決定是否需要開始抗病毒治療。

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

在某些情況下,慢性B型肝炎患者可能經歷急性發作,表現為ALT(GPT)水平突然大幅上升,超過正常上限的五倍甚至十倍。這種急性發作可能演變成嚴重的肝炎,甚至導致肝衰竭,急性發作的患者需要即時醫療介入。

長期監控的重要性

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和慢性B型肝炎患者都需要進行長期監控,包括定期的血液檢查和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任何肝臟病變或急性發作跡象。定期的健康檢查有助於及時發現和處理肝臟問題,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B型肝炎傳染途徑

B型肝炎表面抗原可在體液及分泌液內被發現,但只有血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顯示具感染性。

B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方式包括母嬰垂直傳染、血液傳染、性接觸傳染。母嬰垂直傳播是指感染B型肝炎的母親在懷孕或分娩過程中將病毒傳給嬰兒,這是B型肝炎在一些高發地區最主要的傳播方式。血液傳播則是使用未經消毒的針具、血液產品以及器官移植等。性接觸傳播是透過性行為傳播B型肝炎病毒,特別是在沒有採取適當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此外,共用個人衛生用品(牙刷、剃鬚刀等)可能也會導致病毒傳播。

B型肝炎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預防B型肝炎感染的最有效方法。B型肝炎疫苗通常分為三劑進行注射,以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疫苗接種後,大多數人能夠產生足夠的抗體來抵抗病毒,有效預防B型肝炎的感染。即使在接種疫苗多年後,抗體水平降低,已接種疫苗的個體仍然擁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新生兒接種時程

  • 第1劑:出生24小內儘速接種,愈早愈好。
  • 第2劑:出生滿1個月。
  • 第3劑:出生滿6個月。

成人在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後,經檢驗為B型肝炎表面抗體陰性者,若為B型肝炎感染高危險群,可自費追加1劑B型肝炎疫苗。若非B型肝炎感染高危險群,尚無須全面再追加1劑B型肝炎疫苗。

高危險群包括血液透析病人、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等工作者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