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熱帶醫學與臺灣的展望與回顧

                        ●熱帶醫學與臺灣
                 ●台灣地區可能流行的病媒傳染病
                     ●新出現與重返之感染症
                    ●台灣地區的愛滋病毒感染
                          ●病毒出血熱
                    ●臺灣地區防疫現況與未來





熱帶醫學與臺灣

本文作者:高雄醫學大學內科 陳瑩霖

臺灣是熱帶疾病容易傳播流行的地方。英國萬巴德醫師自1866年至1871
年受聘為打狗(現在的高雄)之海關醫官,並在旗后開設醫館。他在台五
年期間,對地方性疾病特別留意,診療過象皮病、癩病、瘧疾等熱帶地
區的疾病。萬巴德醫師一生在熱帶醫學的貢獻不勝枚舉。1899年設立倫
敦熱帶醫學校,1913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之熱帶醫學會時,受譽為【熱帶
醫學之父】。由此可說,臺灣是世界熱帶醫學之發祥地。

1895年至1945年期間,是日本佔領臺灣的時期,臺灣各地經常發生鼠疫
、登革熱、霍亂及瘧疾的爆發流行,在此期間,大部分的工作,都致力
於疾病的診療、病因的探討、病媒的調查、流行病學資料的收集及防治
策略之擬訂等。寄生蟲的調查和研究,如橫川定教授發現橫川吸蟲。野
村政策和林炳煥在臺南發現廣東住血線蟲人體感染第一病例。Ringer在
淡水發現肺吸蟲人體感染的第一病例。中川幸庵博士在臺灣闡明了肺吸
蟲的生活史。瘧疾的研究和流行病學之調查始於1901年。鑑於熱帶疾病
在臺灣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於1918年在醫學專門學校內增設熱帶醫學專
攻科,1943年創立熱帶醫學研究所。杜聰明博士對臺灣產毒蛇咬傷被害
之調查統計(1904-1938)及蛇毒之毒物學研究等,均是熱帶醫學的課題。

自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開始著手種種急性傳染病和
熱帶疾病的防治。成果豐碩,如天花於1955年,狂犬病於1959年,小兒
麻痺於2000年根除。1965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臺灣為瘧疾根除地區
。1952年成立防癆協會,1972年成立寄生蟲防治會,1988年成立登革熱
防治中心。自1982年加強B型肝炎防治等,近年來,國人出國旅遊人口
的劇增、聘僱外籍勞工、與中國大陸小三通的開放等,均可能引進在臺
灣本已絕跡或已控制很少發生的熱帶疾病,或其他新興及再浮現之傳染
病等,對21世紀臺灣的公共衛生和防疫問題,宜加以特別注意。

此次,在臺北醫學大學舉辦〝獻臣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暨熱帶醫學研討會
〞,意義深遠。願謝獻臣教授生前極力提倡並貢獻於熱帶醫學之精神,
永不止息,傳承下去。










台灣地區可能流行的病媒傳染病

本文作者: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病媒昆蟲組 林鼎祥

台灣地區高溫多濕極適宜各種病媒的孳生與繁殖,因此在二十世紀初期
至中期發生多次瘧疾、登革熱、日本腦炎、血絲蟲病、恙蟲病等流行,
尤其是瘧疾的流行更造成嚴重的疫情,從1906至1942年間死亡人口數約
25萬人,幸賴許多公共衛生前輩們不畏辛苦與危險,終能在1965年將台
灣地區的瘧疾根除,至今仍是世界衛生史上極大的成就。近年來台灣地
區由於人口成長快速,加上都市化,使人與人接觸愈來愈緊密,也提供
一些病媒孳生良好場所,同時國人每年出國旅遊經商人數已超過七百萬
人,每年均會從國外帶回數十例瘧疾、登革熱與其他病媒性疾病。稍有
不慎就可能在台灣地區造成流行,例如登革熱。台灣地區目前已知棲群
較大的重要病媒為鼠類、蚊類、蜱類等,所以登革熱等黃病毒屬病毒、
漢他病毒、恙蟲病、鉤端螺旋體、及萊姆病等都可能是未來會造成流行
的病媒傳染病。











新出現與重返之感染症

本文作者: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部 顏慕庸

傳染病為人類最古老的疾病,雖然近代科學發達、醫學進步,但至今人
類對付各式新舊傳染病的挑戰卻從未曾間斷。而由此衍生出來的公共衛
生及流行病學之發展,至今也仍繼續影響著人的健康幸福。

傳染病由於其快速的散播性,正是防疫工作的重點。所謂「防疫」者,
預防疫情之流行擴散,甚至根除該疾病也。回顧十九世紀末期,近代醫
學初始萌芽,對於微生物學的認識及抗微生物製劑、疫苗的發展,讓人
類能夠第一次有效地大規模對抗古老的傳染性疾病及感染症。也開啟了
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戰爭。然而將近一世紀的時光飛逝,人們才發現這
似乎只是場亳無止境的鬥爭。由於微生物「自尋出路」的物種本能,新
一代的致病菌種不斷的演化出來,人類好不容易撲滅了天花,卻又面臨
了被更多新型病毒、細菌的肆虐。

回顧二十世紀初之台灣地仍然地處瘴癘,各式傳染病流行。當彼時也,
包括謝獻臣博士在內的老一輩醫師在防疫工作上即已成就斐然。尤其於
民國五十四年根除瘧疾,成為舉世之最佳典範。而年來陸續絕跡的霍亂
、狂犬病等也見證了台灣走向經濟發展成功的歲月。

然而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人們也漸漸忘記這些古老的疾病。近日的院
內感染在職教育調查發現,醫師們的認知最差的竟是法定及報告傳染病
。事實上並非所有傳染病均已消聲匿跡,以結核病為例,不但是台灣地
區常住之傳染病,更已產生抗藥性,增加了日常之威脅及防治的困難。
再加上國際旅遊、商務往來日益頻繁,世界村已然成形,今日出現在地
球彼端之疫病,隨時可能明日即現身你我周圍爆發流行;而日益猖獗之
境外走私更加惡化了蠢蠢欲動的疫情。面對此一全新之挑戰,醫師們卻
日漸喪失診治傳染病的能力,情況未免令人憂心。綜觀近年在台灣新出
現或重返之疾病大概可分為三類,其一乃本土性菌種,過去即已存在台
灣,然由於近年醫學進步、診斷技術精良而被發現。例如退伍軍人症、
Q熱、披衣菌肺炎。其二,乃原有之致病菌種在過去數十載的環境歷練
下產生質變。例如噬肉菌(猩紅熱)、抗藥性院內及社區性菌種。其三,
乃經由境外移入而後駐足台灣。例如:愛滋病、登革熱、類鼻疽、萊姆
病、漢他病毒。至於原本即存在台灣社會的傳染病,或已遭遺忘導致診
斷困難,例如:恙蟲病、斑疹傷寒、痲瘋、流行性腦膜炎。或偶發性發
現而仍具潛在危險性之傳染病,例如:百日咳、小兒麻痺、霍亂等,由
於其強烈之傳染性,往往防疫或疫苗政策一有鬆動即伺機復發。

面臨上述近乎臨界點的疫情,所幸過去十年來紮實的感染症醫師教育養
成了無數的菁英分佈全國,隨時掌握並提供第一時間之疫情監測。而公
衛行政,尤其是近年經過重新整合全面出擊的疾病管制局,在防疫體系
上亦秉承數十年的優良傳統,在國內疫情掌控方面屢屢亮麗出擊。致使
衛生主管皆能迅速採取防治措施,對於國內防疫工作可謂貢獻良多。

吾人在面臨不斷發展出來的新式病菌,不論是社區或院內感染,未來之
目標宜自我充實,對病原體進行基礎醫學及防治之研究,並突破政治疆
域,配合全球最新疫情資訊,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之全球性監視網。同時
在國內發展疫苗及推展感染症醫學教育,並在政策方面加強管制抗生素
,推行環保以追求環境之生態平衡,以避免抗藥性菌種的產生。並加強
流行病學訓練,同時結合第一線醫師及衛生當局防疫的力量,以期有效
控制傳染病,進一步造福國人健康。










台灣地區的愛滋病毒感染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及愛滋病防治中心 謝思民

全世界現有三千四百多萬人感染了人類後天免疫不全病毒簡稱愛滋病毒
,而感染的人數,在大多數國家仍然持續增加中。亞洲地區,特別是東
南亞、印度和中國大陸將是未來感染人口增加速度最快的地區。為瞭解
台灣地區的愛滋病毒感染的現況和感染者常見的臨床表徵與其處置,臺
大醫院愛滋病防治中心統合各個次專科醫療人員,針對患者的個別相關
合併症進行一系統性的觀察與檢驗的計畫,以期了解各種疾病的種類與
臨床表徵,發生率與盛行率變化,以及抗愛滋病毒藥物對於這些疾病發
生率及盛行率的影響。

根據疾病管制局的資料顯示,截至西元二千年底,台灣地區共有二千八
百八十位感染者,其中男與女的比例為11.7,年齡層分佈在20-49歲的
感染者共佔82.3%。根據臺大醫院自一九九四年六月到二OOO年一月三十
一日止,我們一共照護了五百二十位愛滋病毒患者,其中83%已發病,
而幾乎60%患者就診時都是極為末期的患者(CD4+淋巴球低於50/mm3 ),
顯示患者或臨床醫療人員對於相關病徵的認知仍嫌不足,無法早期診斷
。在病症種類方面,仍以口腔或合併食道念珠菌感染、肺囊蟲肺炎、結
核病、巨細胞病毒疾病(視網膜炎、大腸炎等)、卡波西氏肉瘤等為常見
的併發症。這些現象顯示臺大醫院接受其他醫院轉介的已發病病患較多
,因此合併症多屬嚴重且具威脅生命的程度。而結核病的好發程度,也
顯示了台灣地區本屬結核病高盛行區,當患者免疫力極差時,再發或新
感染的病例,仍然較先進國家高。除了前述常見的疾病外,我們發現一
些疾病類型有別於先進國家,例如:侵犯性的阿米巴感染、沙門氏菌血
症和全身性青黴菌感染,是國內並不少見的病症,值得臨床醫療人員留
心。

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始,台灣地區開始了〝雞尾酒〞式的抗病毒合併療法
後,各種疾病的發生率與再發率已顯著地下降,同樣地,住院日數與死
亡率也都大幅地降低。但是抗病毒治療引起的相關併發症等也隨之出現。

國內感染人數仍然持續增加中,而感染者的臨床表現幾乎攬括了內外科
常見的病症,國內各次專科的醫療人員勢必有機會處置這些病患,因此
我們必須先熟悉這些病症,以提供早期的診斷與轉介。







病毒出血熱

本文作者:高雄醫學大學小兒感染科 黃高彬

有多種病毒感染會導致病毒出血熱,大致上它們分屬於4種RNA病毒屬,
均具有脂質的外套膜,且都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這四個屬包括:
Arenaviridae (Argentine HF,Bolivian HF,Venezuelan HF,Lassa fever)
Bunyaviridae (Rift Valley fever,Crimean-Congo HF,HFRS,HPS)
R Filoviridae (Marburg HF,Ebola HF)
Flaviridae (yellow fever,DHF,DSS,KFD,OHF)

病毒出血熱雖然好發於某些地區,但均有可能隨時散佈至全世界各角落
。臨床上的特徵均以發燒、肌肉痛和全身倦怠開始,接著身體變為虛弱
,同時有腸胃和其他系統的症狀出現,伴隨血管破壞的症候,如結膜充
血、皮膚潮紅、水腫、血壓下降和出血,嚴重者會導致休克、中樞神經
系統病變和廣泛性大量出血。

病毒出血熱的處理最重要的是早期診斷,抗原的偵測、培養出病原或血
清學檢查是診斷上不可或缺者,當然,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徵和醫師
的警覺性都很重要。因為沒有適當的抗病毒藥物,所以支持性療法和有
效的防護措施是最主要的處置原則。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從去年起已開始
急性出血熱監測作業,目前暫由十七家醫學中心負責通報與監測,期能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特殊隔離病房的設置規範也正在進行中,希望藉
由此監測系統使台灣免於出血熱之流行。








臺灣地區防疫現況與未來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涂醒哲

台灣在疾病防治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由於疾病防治工作積極而有效,
一些嚴重的傳染疾病如天花、霍亂、鼠疫、狂犬病等逐一被撲滅,而疫
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如麻疹、小兒麻痺、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等亦被妥
善的控制。另外,在根除小兒麻痺方面,台灣地區自1983年後即未發現
野生株引起的小兒麻痺病例,且三劑口服小兒麻痺疫苗的接種率也已達
百分之九十以上,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根除小兒麻痺標準,率先
達到西太平洋地區完成根除小兒麻痺症國家之一。

此外,稱為國病的肝炎不但感染率及帶原率皆高,自一九七O年起肝病
變即為十大死因之一。於一九八四年起即全面為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
苗,帶原率遂發生明顯下降,肝炎的傳染受到極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幾
年世界各地發生新出現之傳染病--即新興傳染病;如伊波拉出血熱、
西尼羅河病毒等等。而愛滋病的感染人數仍持續的上升;而古老的疾病
-肺結核-亦有捲土重來的趨勢,顯見對於防疫必須有新的思維及新的
作法才能有效防杜疫病的流行。除了現有的防疫系統外,我們亦訂有中
、長程計畫以因應新的傳染病挑戰。

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在國人的殷切期盼下成立,積極進
行防疫組織的整合,防疫法規的再造,以符合新世紀防疫的需要及民眾
對於健康的要求。目前,在防疫處理體系方面,則可分成三系統。

一疫情通報
二疫情診斷
三疫情防治

其中疫情通報方面:目前已有法定傳染病、定點醫師、腸病毒住院、症
候群通報、全國免付費傳染病通報專線、病毒檢驗等監視系統。疫情診
斷方面:現有流行病學訓練及疫病調查中心結合全國流行病學家進行疫
病流行的研判以及CDC與全國各醫院、醫學院微生物學家作病原診斷
,而在疫情防治方面:整合各部會及縣、市各級衛生單位與民間團體共
同進行疫病的撲滅防治工作,並透過媒體傳播的大量宣導,帶動全民的
參與。綜合以上三項,CDC針對重要傳染病推出各種防治計劃,例如
:擴大老人流感疫苗接種、向shigella宣戰、麻疹根除計劃、肝炎防治
計畫、腸病毒防治計畫、愛滋病防治計畫、登革熱防治計畫等等。

防疫的未來,疾病管制局為了因應新世紀的挑戰並向疫病宣戰,除了積
極完成機動化、全民化、國際化、資訊化、專業化等五化的目標,以達
成「快速專業作防疫,全面動員保健康」的願景外,並訂定2001年為防
疫動員年,我們並戮力已赴以期許未來的防疫能做到:

一整合防疫資源、再造防疫組織:
 我們將推動整合性計畫,以加強全國傳染病防治計劃為軸,再佐以各
 項研究調查及防治計劃,猶如佈下天羅地網,善用所有資源,提昇防
 疫水準,使疫病一發生即能做到疫網打盡。

二成年預防接種的推行:
 由於疫苗的發明及推動,使過去流行的傳染病受到有效的控制,實為
 防疫的利器。我們將執行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流感疫苗全面開打,以達
 到流感疫苗全面施打,另外,將致力疫苗的品質與涵蓋率的提昇。

三萬無一疏的傳染病監視二階段通報系統、監視萬無一失:
 疫情越早被發現,對防治越有助益,這就有賴於傳染病監視系統的發
 揮作用。目前,仍有許多疾病不知病因,或者技術上無法檢驗出病原
 ,造成原來的監視系統有漏洞,為解決目前的難題及能對於新興傳染
 病進行監測,我們規劃並積極推動二階段通報系統,與以往疾病通報
 方式不同的是採取症候群的方式進行通報。期許未來的監視能做到疫
 情無所遁形。

四蟲蟲再見、登革熱零本土病例:登革熱在每年夏天常是我們南部地區
 民眾健康的一大威脅,為了使大家能安心不再害怕,未來將朝向登革
 熱零本土病例的目標邁進。

五沒有麻疹的未來--根除麻疹計劃:
 我們將以根除麻疹為繼根除小兒麻痺後下一個階段,積極努力的挑戰
 及目標。

六有效防治TB、全面推動DOTS:
 TB有捲土重來的趨勢,威脅民眾健康日甚,為了使公共衛生及醫療系
 統有效的進行,我們將重新整合TB防治資源並加強TB的防治工作,確
 保國人的健康。

七防治愛滋,人人有責 心中有愛,愛滋不再,遠離愛滋病的威脅:
 愛滋病是二十世紀的黑死病,台灣感染的人數亦已突破三千人,我們
 將加強衛教,喚醒民眾的意識,成立防治社團,全民共同來防治愛滋
 病。

八桿菌性痢疾絕跡,向Shigella宣戰:
 台灣的部分山地鄉中,仍時有桿菌性痢疾的流行,這是我們過去所沒
 做到的,非常對不起山地鄉的朋友,向Shigella宣戰是我們責無旁貸
 的工作。

九進行防疫外交、拓展國際空間:
 由於交通的發達,所以防疫無國界,台灣有很好的防疫經驗和資源可
 以與國際上的友人分享,「Health for all」,讓人類能共享健康是
 我們的理想。

十強化衛教,全民防疫:
 所有國人都能一起來進行防疫的工作,讓大家都能知道防疫的重要性
 ,知道如何有效防疫以確保自己的健康,每位民眾都能積極主動成為
 防疫的一員。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