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基因測定幫助對症下藥 精神病治療的未來願景

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效果雖有個別差異;研究顯示,患者越早展開治療
、教育程度越高,治療效果越令人滿意,此外,不同的遺傳體質可能需
要不同種類的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藍先元
表示,醫界目前全力探討基因類型與藥物療效之間的關係,未來希望於
第一時間即針對患者的特殊體質給予適切的藥物種類與劑量,以儘早改
善病情。

最新一期的「臨床精神藥理期刊」與「美國精神醫學期刊」中,刊載了
藍先元等人對於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究報告。由於這兩份刊物在國際間相
關領域中分別享有盛名,因此研究結果獲得極高重視。藍先元說,傳統
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原理,主要在抑制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Dopamine)的活性,新一代藥物的效用更可降低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特
別是血清色素的活性。他們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色素2A接受器的基
因類型差異,很可能影響某些新型藥物的療效。值得注意的是,健保局
已於今年九月開放這類型藥物作為第一線用藥。

兩年前藍先元也在國際知名的「臨床精神醫學期刊」指出,某些新型抗
精神病藥物的最佳療效,發揮在劑量較低、副作用較小時。由於傳統藥
物副作用太過明顯,往往讓人退壁三舍,因此新一代藥物均力求效果與
接受度並重。另一方面,現代人資訊發達,越來越多初發病甚至尚未發
病者會主動求醫,對照以往優先尋找民俗療法的風氣,可以發現教育程
度提升的影響。

藥物研究的進步還展現在失智老人的治療上。這類患者除了智能退化,
還可能產生精神病症狀,如妄想與幻覺,加上作息紊亂及干擾攻擊的行
為,往往讓家屬不知如何照顧起。藍先元指出,目前新型的藥物對緩和
激躁行為的療效最為明顯,家屬可明顯感受到失智老人的作息步入正常
化,另外,修補患者記憶缺損的藥物也有長足的進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