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季最常見的『病毒性腦炎』─談日本腦炎!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在台灣地區,炎炎夏季中病毒性腦炎最常見的病因就是日本腦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大部份的病例是發生在三至六歲的孩童,但
免疫力較低的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有可能得病。

在病毒學上,日本腦炎病毒顆粒直徑大小約在30奈米(千萬分之一毫
米),為單股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中之一種;在臨床上,除
了人類是日本腦炎病毒的自然宿主之外,其餘還包括有豬(在台灣地
區則以豬為主)、牛、羊、、馬、雞以及鴨,但蚊子卻是傳播日本腦
炎的主要媒介,日本腦炎病毒可在蚊體內繁殖,其主要是藉由三斑家
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以及環紋家蚊(Culex annudlus)的叮咬,
而在動物與人類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開來,甚至病毒在蚊子體內可
儲存過冬。


在臨床上,日本腦炎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在五至十五天之間,被叮
咬的個體或許完全沒有任何臨床症狀,而某些個案在罹患日本腦炎的
早期,所呈現的症狀輕重不一,某些會出現突發性體溫上昇、頭痛、
嘔吐甚至嗜睡,而其症狀及表徵很類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數感染
者在經由蚊子叮咬後,在十至十五天後才發病。

某些個案則在二至三天後,病況逐漸加重,甚至伴隨著神智晃惚、躁
動不安、痙攣、呼吸不規則、頸項僵硬、運動麻痺等中樞神經病變的
表徵。嚴重者甚至因高燒、全身痙攣、腦水腫、昏迷、呼吸或循環衰
竭而導至死亡。雖然如此,大部份罹患幼兒的臨床症狀都較輕微,也
僅有頭痛以及低燒,而在十幾天後都會完全痊癒。少數嚴重患者則因
痙攣、昏迷持續時間較久,恢復後或許會衍生程度不一的精神異常、
智力減退、失語、四肢強直以及運動障礙等後遺症。

在臨床上,罹患日本腦炎孩童的死亡率可高達百分之二十,而老年人
的死亡率則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但老年人在感染後出現臨床症狀的比
例卻僅有四百分之一。


日本腦炎的分佈以東南亞地區為主,北至西伯利亞、日本、韓國,南
至台灣、琉球、中國大陸沿海各省以及東南亞、中南半島等各國都有
散發性的個案出現;在台灣地區則以桃竹苗、台東及屏東的病例較多
,流行季節則與三斑家蚊以及環紋家蚊的自然生活史有關,在南部以
五至七月間的罹患者較多,北部則在七、八月間的罹患者較多。

在臨床上,日本腦炎必須與其他症狀相類似的腦炎做一番鑑別診斷,
其中最重要的是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或小兒麻痺症、腮腺炎
、水痘以及麻疹感染後所衍生的腦炎,此外,除了由典型症狀來高度
懷疑日本腦炎病症存在之外,在臨床上可以經由血清學或病毒分離檢
查來確定診斷「日本腦炎病毒」的感染。

基本上,在臨床上日本腦炎並無特殊治療方法,但在其自然過程中如
何維持正常的中樞神經功能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腦水腫的緩解、腦
壓的降低以及一般支持性療法。雖然,在台灣地區的嬰幼兒都有完整
的日本腦炎疫苗注射的規劃;但近年來日本腦炎罹患者的年齡有逐漸
升高的趨勢,或許是個體日本腦炎抗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逐漸下降
的趨勢所致;因此,衛生當局應該加以評估日本腦炎疫苗追加注射的
必要性:此外,環境公共衛生以及避免蚊蟲叮咬,也是很重要的預防
措施,而民眾應做好消除蚊子孳生源的工作,其中包括凡住家周圍環
境會積水的器皿、廢用的輪胎以及瓶罐盆景等容器物品或水溝,均應
去除污水並加以清洗甚至丟棄。

在台灣地區每年二至五月為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季節,凡年滿十五個月
的嬰幼兒,均應接受兩劑的預防注射,其間隔為兩個星期,隔年需再
追加接種第三劑,待小學一年級時必須再追加第四劑。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