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預防中風有四策

文: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鄧正梁

「中風」是以臨床表現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為主要特徵的一類病證。

中醫對「中風」的認識,可謂源遠流長,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書中,沒有「中風」專論,但明確指出:「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同時,張又據風中部位的深淺,細分為中絡、中經、中腑、中臟四類,病勢由輕淺逐漸深重。中絡者,以肌膚麻木、口眼歪斜為主症;中經以半身不遂、活動不靈、偏身麻木、語言蹇澀為主症;中腑、中臟則以神志不清、口中流涎、不能言語等症為主;這一分證方法,迄今仍很有意義。

中風在未發之前,多有各種先兆症象,古人在這方面也累積了相當經驗。金元醫家朱丹溪指出:「眩暈者,中風之漸也。」同時期的羅天益從其臨床實踐經驗和觀察所得指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風之患。」

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專篇載述了卅四種中風先驅症狀:「如偶爾一陣頭暈者,耳內無故一陣蟬鳴或風響者,有眼皮常跳動或無故一陣眼睛發直者,有上下嘴唇相湊發緊者,有睡臥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聰明忽然無記性者,有忽然說話語無倫次者,有一手常戰顫或雙手皆常戰者,有手大指無故自動、胳膊無故麻木、肌肉無故跳動者,有心口一陣氣堵、一陣發空、氣不相接者」等。

他認為,由於其症「不痛不癢,無寒無熱,無礙飲食起居,人最易於疏忽」,因此中年以後但有是症,必須切實地作好中風的預防工作。

《證治匯補》一書中提到預防四策:「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所謂慎起居,不僅指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勞逸適度,更重視運動、氣功等保健;節飲食,包括避免肥甘厚味,堅持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戒菸忌酒等

中年以後,陰氣自半,房室宜加節宣,以保精氣為要;情緒要保持穩定,心情舒暢愉快,凡事應豁達開朗,以免七情內傷。

中風患者搶救及時,多數病人能神志轉清,但往往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後遺症。在恢復期,若能抓緊時機,採取中藥、針灸、推拿等綜合治療措施,患者積極配合復健和語言訓練等療法,可不同程度地恢復生活和工作能力。

患者的心理狀態也很重要,中風後常有憂慮、恐懼、絕望心理,儘快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礙,配合治療和復健措施,也是促進功能恢復的重要關鍵。

【本文於2003/12/09刊載於聯合報】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