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醫療宅急便-精神科居家治療

「醫師、護士以及我們的司機大哥,包包和病歷記得拿,市療團隊出發了」,中年以上的朋友們應該還留有這樣的印象,小時候當生病時,老醫生提著陳舊的診療皮包出診到家裡來為病患看病。然而現在卻很少再聽到過此種醫師到病患家裡出診了。因應社會結構的變遷與高齡化的趨勢,本已漸為大家遺忘的「出診」又重新被提起,而且今日它有一個時髦的名稱,叫做「居家治療」,意即病患不需辛苦奔波,由醫療人員到家裡從事治療,為病患與家屬提供了便利而且生活化、人性化的服務。

在精神科,居家治療就更顯得重要。除了精神疾病絕大部份是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之外,它還有一樣其他科沒有的特色:在剛發病的初期,大多數的精神病患沒有所謂「病識感」,他們不認為這是一種疾病,拒絕看醫師。病人的偏差行為必然會影響到他的生活,對週遭的人造成干擾。在精神科門診時,總有不少個案是病人本身不肯來,家屬來問醫師該怎麼辦?醫師通常也是愛莫能助,頂多教家屬再試試看勸服病人,要不然就只好當病人出現暴力或攻擊行為時請警察幫忙,強迫把病人帶到醫院來。「強迫把他帶來」,這句話說很容易,但很多家屬就是束手無策,有些時候即使他們向警察求助, 卻碰上對精神病患全無概念的員警,拒絕協助他們。而且「被強迫送來」,對病患而言是一個慘痛而恐怖的經驗,有時甚至留下心理上的創傷,造成家人間關係難以彌補的裂痕。所以,「居家治療」在精神科就更凸顯出它的重要性。對初發病,拒絕就醫的病患,若醫療人員能到家裡實地觀察病情,做正確的診斷,再以專業的會談技巧和病患建立信任性的治療關係,有時能夠幫助病人產生病識感,使他願意接受醫療,如此便可省略大動干戈的必要性。這種方式在精神科的居家治療模式裡稱為「社區危機處置」

另外有些治療過的病患,病情慢性化後,雖然家人能幫他領藥,但是藥拿回家,他就是不吃,原本穩定的病情便可能再度惡化。像這種病人,只要有規則服藥,至少能維持穩定的精神狀態,保有起碼的生活能力,若只因為不吃藥,導致病症復發,從前治療所花費的心血完全白費,實在令人惋惜。所以若醫療人員可以定期到病人家中,督促他好好吃藥,或者每個月給他打一劑長效針的抗精神病藥,通常便可達到確保病情穩定的效果,避免一再復發。這就是精神科居家治療模式的「社區穩定個案追蹤治療」。由以上可知居家治療在精神科有它絕對的必需性。

台北市立療養院為提供市民完善的精神科醫療服務,只要精神病患或疑似病患有:

(1)罹患重度精神病,其症狀明顯干擾家庭及社區生活,且拒絕
   就醫者。

(2)無病識感,有中斷治療之虞者。

(3)精神功能嚴重退化,需醫療照護者。


或者是家屬有以下之困難:

(1)家庭經濟困難。

(2)主要照顧者年老或尚年幼,無能力協助病患至醫院就醫者。


都非常樂意出勤來為病患與家屬們服務。病患與家屬可以透過衛生所或里鄰長轉介,也可以自己打27263141轉1237;1238電話,或者直接到該院社區精神科求助,會有醫護人員接待,了解初步情況,與家屬約好時間,至家中實地診察。此後定期至病患家中進行居家治療,內容除給予藥物(包含長效針注射)外,同時給予病患心理諮商、行為訓練;並給家屬情緒支持、衛生教育、社會福利資源轉介等。幫助患病情穩定,能在家庭與社區中好好生活。萬一病情惡化,需住院治療,居家治療小組也會全力幫助安排住院。

以下是幾個經該院精神科居家治療的實際案例:

1.景美地區一位中年女性罹患慢性精神分裂病,受被害妄想影響,不敢躺下睡覺,每晚都是坐著睡,而且家中堆滿垃圾,也不讓她丈夫丟棄,其夫年老無法督促她就醫,日子一久,造成整棟公寓惡臭撲鼻,垃圾也堵住陽台排水口,鄰居非常困擾。向環保局求助,環保局到現場後,因個案受病情影響,不可理喻,無法處理。經告知衛生所與社會福利中心,知道個案是精神病患後,通知北市療居家治療小組前往了解。實地訪視,確定診斷,在建立與病患、家屬的信任後,為個案注射長效針劑。此後每兩週出勤為個案治療,幾個月後,個案病情大為進步,已能做簡單家事,也願意配合環保局清除家中垃圾,環境衛生大幅改善。

2.大安區一位中年女性,罹患精神分裂病,因病情影響經常對公寓大樓鄰居或管理員干擾甚至攻擊,已分居之丈夫不配合送醫。經里長向衛生所求助,再轉給北市療居家治療小組,聯絡個案娘家家屬,再與其丈夫懇切會談,請他配合給予居家治療,但個案之病情仍未明顯進步。於是居家治療小組聯絡家屬與警消119,將個案帶至醫院住院治療。個案病情改善出院後,因她欠缺病識感,很可能中斷治療,居家治療小組仍繼續至她家中為她打長效針劑,以確保不至復發。

由以上實例可知,居家治療的確可以為病患、家屬提供完善與人性化的服務,對社區的安寧也有卓越貢獻, 值得廣為宣導,請民眾多加利用。
本文作者【社區精神科 劉宗憲主治醫師】
本文由【臺北市立療養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