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談大腸直腸癌之篩檢

文:衛生署立台南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張耀仁醫師

王先生,66歲,平時沒有不適症狀,當衛生所通知王先生,一個月前的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時,王先生還不以為意。後來在家人的要求下接受大腸鏡檢查,赫然發現一個3公分之乙狀結腸腫瘤。經病理切片化驗證實為惡性腫瘤。最後施行手術切除,目前接受化學治療中。

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地區重要癌症之一,名列所有常見癌症的第三名。

由於大腸直腸癌於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定期篩檢相形重要。這些檢查方法與工具簡介如下:

(1)肛門指診:最簡單的檢查方法。直腸癌患者1/5以上可以摸到硬塊。

(2)潛血檢查:大腸直腸癌引起的潰瘍常因糞便排泄時的刺激而出血,然後血紅素就附在糞便中,可以用潛血檢查來證明。潛血檢查適合為沒有症狀的人群篩檢使用,而不是直接診斷大腸直腸癌。若連續三次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需進一步檢查。

(3)大腸X光檢查:尤其是氣鋇劑灌腸下消化道雙重對比攝影檢查,更能清晰發現病灶。

(4)內視鏡檢查:內視鏡依檢查部位的不同區分為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直腸鏡只能伸入直腸20公分,乙狀結腸鏡可觀察到60公分,大腸鏡更能深入至盲腸的位置,涵蓋了所有大腸。內視鏡可直接看到病變部份及瞭解結直腸腔內腫瘤的形態、大小及範圍等情況。並能取切片做出病理學診斷,以判定是否為惡性腫瘤,是診斷大腸直腸內病變和癌症的依據。

(5)腫瘤胚胎抗原(CEA):這是從大腸直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蛋白,而不是正常細胞所有,因此隨著大腸直腸癌的發生,CEA在血中的濃度可能會隨之昇高。臨床上,CEA用於偵測手術後,大腸直腸癌是否再發,而非做為診斷大腸直腸癌之有無。

(6)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攝影等:這些檢查項目主要是在發現大腸直腸癌後,評估病情程度用的,通常不適合用來作為初步診斷、篩檢大腸直腸病灶的工具。

為了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目前的建議是:40歲以上應該每年實施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必要時則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或鋇劑大腸攝影檢查。
本文作者【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張耀仁醫師】
本文由【衛生署立台南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