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迷你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治癒癌症嗎?

文: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 游介宇

傳統異體骨髓移植,一直使用超高劑量,亦即致死劑量之藥物,或是經由全身照射治療,以便一舉把所有癌細胞殺死,再輸注異體骨髓細胞或周邊血,以重建病人之骨髓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但因使用超高(致死)劑量,亦伴隨很大之併發症及死亡率,使異體骨髓移植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年齡大的病人,視病人移植時之疾病狀態而定。

近來西方研究者發現,透過捐贈者淋巴球輸注,即使在發現異體骨髓移植後之血癌復發,仍然可使復發之血癌消失。而在淋巴癌方面,即使腫瘤很大之淋巴瘤,經此方法,亦可使其消失。所以捐贈者淋巴球輸注,所產生之免疫抗癌效果,亦即移植體抗癌效果(Graft versus leukemia or lymphoma effect, GVL; or graft versus tumor, GVT),遠比過去所想像的還理想。因為即使使用超高(致死)劑量的化學治療,也很難把每一個癌細胞全部殺死,尤其是高危險群病人。而這些頑固癌細胞,才是造成復發之原因,除非身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剷除這些殘存的癌細胞。如果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剷除這些殘存的癌細胞,根據目前實驗和臨床觀察則認為,依賴捐贈者淋巴球輸注或是異體骨髓移植其GVL之作用,是最後根除少量頑固血癌或淋巴癌細胞的法寶。也因為如此,迷你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乃應運而生。

所謂「迷你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乃是把過去移植前所用傳統之超高劑量之化學藥物,改為非致死劑量,亦即只使用過去傳統劑量之二分之一,甚至於只有四分之一而已。因此過去移植前需用6天之化學治療療程,亦可縮短為1天至2天之療程。另外,必須增強抗排斥藥的劑量與時間,以減少移植失敗的機會。等移植成功後,即異體幹細胞成功種植後(engraftment),再藉由移植體(捐贈者之淋巴球)抗癌作用(GVL or GVT),進一步清除剩餘之頑固癌細胞或不正常造血細胞。這種方式,因為移植前之化療劑量大為減輕,故稱為「迷你移植」或「非骨髓清除式移植」(non-myeloablative transplantation)。也因為只用1天或2天之化療,甚至比一般傳統血癌之化療天數還少,故移植後之併發症,如口腔潰爛、嘔吐、下瀉、感染發高燒,得以大量減少。不僅早期移植死亡率可以大為降低,病人對移植之忍受性大為提高,且移植後,白血球長得更快。迷你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同時可以大幅降低傳統超高劑量化學治療所引發之併發症,如間質性肺炎、肝靜脈阻塞疾病,甚至於感染發燒現象。

迷你周邊血幹細胞移植雖然有諸多優點,但是與傳統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相較下仍有其限制。因為迷你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在移植前之化療劑量大為減輕,意味著較高的癌細胞復發率與移植失敗的風險。也正是因為迷你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治療效果非常依賴所謂GVL的抗癌效果,因此比較適合於對GVL的抗癌效果較佳的腫瘤,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是一些低惡性度的淋巴癌。另外,可以考慮用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及多發性骨髓瘤;或是對免疫治療反應較良好的腫瘤,如黑色素瘤、腎細胞瘤。

此外,迷你異體幹細胞移植仍有其副作用,在骨髓移植早期因為病人在白血球極低的時期是幾乎完全沒有抵抗力的,所以較易有各種細菌、黴菌及病毒感染,即使在隔離室內保護隔離得相當好,仍然會有感染發生的可能性。在骨髓移植中期,有可能感染間質性肺炎、巨細胞病毒CMV等,因等待骨髓生長期間,病人抵抗力極差。醫務人員會盡力以各種措施預防感染。在骨髓移植後期,容易有併發症如慢性GVHD、孢囊性細菌感染等。大多數病人的免疫系統約在一年至一年半左右可大致恢復,但仍有少部分無法完全恢復正常;此外,包括植體排斥宿主反應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簡稱排斥,發生的原因是種進去的骨髓移植成功後,捐髓者T淋巴球的免疫對抗宿主(病人)組織反應。一般最常發生的器官是皮膚、肝臟、和腸胃道。

最近西方國家亦利用異體迷你移植,嘗試利用其GVT(Graft Versus Tumor)來治療轉移性頑固性癌,如腎癌、大腸癌、乳癌、卵巢癌……等已遠處轉移,且對傳統化療無效之病人,此方法亦稱為過繼式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因迷你異體血幹細胞移植,使移植後併發症大為減少,且死亡率降為10%左右。故以前不敢用異體骨髓移植治療之轉移性固體癌,由於迷你異體移植之成功,反而使其更為可行。台大醫院最近也發表全球首例異體幹細胞移植治療鼻咽癌成功案例:一名鼻咽癌末期患者,在移植姊姊的血液幹細胞後,淋巴腺腫瘤明顯消失,骨頭轉移的病灶也明顯好轉。
本文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