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虛擬神經導航 降低腦微創手術風險

虛擬神經導航 降低腦微創手術風險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中風醫學及腦神經功能科主任湯其暾

23歲的陳先生,因自小個性內向,表達緩慢,與親朋好友互動少,曾被懷疑有自閉傾向。某日因意識不清、抽搐昏倒而緊急送醫,經由詳細診斷後,竟發現他腦內有巨大腦垂體腫瘤,已壓迫視神經、腦幹及下視丘等腦部神經結構。經醫療團隊評估,使用了虛擬神經導航徑路影像,及經鼻腔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不僅將腫瘤全切除,腦部重要功能得以完整保存,恢復相當良好。術後,表達變清楚、會與人互動,仿佛變成另一個人,家人極為欣慰。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腦微創手術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與傳統開顱手術相比較,腦微創手術因具備傷口小、血量少、恢復時間短、神經功能保存率較高等優點,更能減輕病患心理負擔。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中風醫學及腦神經功能科主任湯其暾表示,有別於傳統開腦手術,需大範圍翻開頭皮、鋸開頭骨,才能看清神經與血管,精準度佳的腦微創手術,再輔以病人自身影像組成的虛擬神經路徑圖,可以如開車導航般計畫最佳手術路徑,再配合內視鏡或顯微鏡使用,不僅看得清晰且能依靠電腦虛擬的腦部地圖,減少手術迷路,提高成功機率。

他解釋,因許多神經是抽象且無法用肉眼看到的,只能藉由解剖部位推算辨認,而虛擬神經路徑圖(Virtual Neurotractograph)的出現,利用高運算電腦演算病患核磁共振擴散張量影像(DTI),計算其神經走向,形成肉眼可見的神經纖維束圖,彌補傳統開顱手術之不足,對病人助益甚大。

但並非所有腦部腫瘤均可使用此項手術方式治療,目前,大約八成的腦部病兆,如腦下垂體腫瘤、顱底腦膜瘤、膠質細胞瘤、轉移性深部腦腫瘤、出血性腦中風、三叉神經痛等

湯其暾說明,目前國內外上並未定論多大的腫瘤適用或不適用此項治療,但理論上,若腫瘤較大,手術時間長,病人相對麻醉的時間與風險也會增加,且要視腫瘤位置而定,部分腫瘤可能不適合,術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

他強調,腦部手術風險高,雖然使用微創手術有降低風險之優勢,但如同基金投資有賺有賠,並非完全毫無風險,仍有可能造成死亡、終生臥床,甚至植物人狀態的機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