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茵陳
    別名
    別名
    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絨蒿、臭蒿
    主治
    主治
    黃疸,傷寒時疾,狂熱瘴瘧,傳染性黃疸性肝炎,頭痛,女人瘕疝。
    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
    燥濕,勝熱,發汗利水,泄脾胃之濕熱,淨血,解毒,改善黃疸的情形,利膽,保肝,降壓,抑菌,抗病毒,抗癌。為治黃疸之君藥。
    用途分類
    用途分類
    祛濕藥(利水滲濕)、利水滲濕藥(利濕退黃藥)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
    內服:6~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禁忌
    禁忌
    脾虛血虧而致的虛黃、萎黃,一般不宜使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不可過量。
    基原
    菊科(Compositae)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之乾燥地上部分。
    拉丁生藥名
    Artemisiae Herba
    英文名
    Oriental Wormwood Herb
    性味與歸經
    味苦,性微寒,歸脾經,歸胃經,歸肝經,歸膽經
    化學成分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茵陳色原酮( Capillarisin)。
    性狀
    1. 綿茵陳:為幼苗,多收縮捲曲成團塊,灰白色或灰綠色,全株密被灰白茸毛。葉柔軟,多2~3回羽狀深裂。莖細小,長1.5~2.5公分,直徑15~3毫米。氣微香,味微苦。
    2. 茵陳蒿:帶花蕾,莖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公分,直徑2~8毫米,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下部葉2~3回羽狀深裂,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1~2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卵形。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葉粉末灰綠色。
    藥用部位
    乾燥地上部分。
    儲藏法
    1. 採收加工:春季幼苗高6~10公分時採收(綿茵陳)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割(茵陳蒿),去除雜質及老莖,晒乾。
    2. 儲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蟲蛀。
    產地
    生於山坡、河岸、沙礫地較多。分布於中國。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