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失聲了,中醫怎麼說?開啟中國最早的一部醫學經書!

文�長庚院中醫部針灸科主任 孫茂峰醫師

傳統醫學將語聲嘶嗄、發聲不暢,甚則不能發聲音的證候,稱為「失音」,又稱「喉喑」。中醫認為「喉喑」和「舌喑」有別:舌喑指中風或腦病以後舌體強硬、語音蹇澀,甚至失聲不能言語;喉喑則多為局部炎性反應或過度、不當使用所造成。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一部醫書內經《靈樞•憂恚無言論》就已有「人卒然無音者,寒邪客於厭,則咽不能發,發不能下,甚至開闔不致,故無音」的記載。臨床上,「暴喑」發病急、病程短,常由於病原菌入侵造成局部炎性反應—也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醫所謂「外感時邪,邪氣壅阻聲道,致肺氣失宣,閉塞喉竅,令人卒然聲嗄,音不能出」);「久喑」則指病久失音而言,《景岳全書》說:「聲音出於臟氣,凡臟實則聲宏,臟虛則聲怯,故凡五臟之病皆能為喑」;中醫認為慢性病易致五臟虛損,引起氣滯、血瘀、痰凝的病理變化,當氣血運行不暢,咽喉聲道失於濡養,則聲竅受阻滯,音不能出而為喑。特定的職業如歌手、藝人、教師、交警、市場小販、推銷員,或必須在吵雜的工作環境中講話的人,較易形成「久喑」。

傳統中醫對於「喉喑」這個病症有一套歸納、分類和治療的模式,稱為「辨症分型」、「審因論治」。

我們把突然聲啞、咳嗽不暢、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臨床症候,伴隨出現浮脈、薄白舌苔的這一類稱為「風寒鬱閉」,用藥以較溫性的荊芥、防風、羌活、辛夷花、桂枝等為主,組方如金沸草散,用以疏風、散寒、宣肺。

如果出現的臨床症候是聲重不揚、咽乾作痛、咳痰黃稠,並伴隨滑數脈、黃膩舌苔,這一類的喉喑稱為「風熱上壅」,用藥則以疏風清熱解毒的涼性藥為主,如蟬蛻、桑葉、菊花、薄荷等,組方如疏風清熱湯或清咽寧肺湯等。

至於情緒因素如憂思鬱怒或突受驚恐,以致突然聲啞不出,兼有心煩易怒、胸悶不暢、咽喉梗塞不通,這一類我們稱為「情志氣鬱」,治療上則用柴胡疏肝湯或小降氣湯,以疏肝解鬱、理氣開音。(傳統醫學認為「肝」有一個抽象的功能,掌管人類的七情六慾。一個人情緒平穩、肝性調達則無病,否則會生「肝鬱」的病症。) 長期使用聲帶過度或嘶吼無節,以致有音啞、喉燥、口乾、咳嗆的表現,這一類我們稱為「肺燥津傷」,治療以清肺潤燥為原則,組方如清燥救肺湯、響聲破笛丸之類。

另外一類則是逐漸音啞、語音低沈、喉燥咽乾、日久不癒;乾咳少痰,每有「吭」、「喀」的清嗓動作,此外兼見虛煩不眠、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的臨床見症,稱為「肺腎陰虛」。治療以百合固金湯,滋陰降火為主。在日常的食物中,屬於痰熱上壅或肺燥傷津而致的失音,可多食用白蘿蔔、枇杷、梨、柑橘等以清潤生津;而屬於肺腎兩虛的久喑,則可常食白木耳、胡桃肉等,以補益肺腎、益氣開音。

此外,以下兩方性質平和,煎水代茶飲用,或沖泡開水也有清熱、潤喉、止咳、開音的功效。

配方一:沙參三錢,銀花一錢半,麥冬二錢,黃耆三錢,桔梗二錢,
    訶子三錢,生甘草三片,胖大海六枚。

配方二:沙參三錢,銀花一錢半,菊花二錢,玄參一錢,桔梗二錢,
    訶子三錢,生甘草三片,淡竹葉一小把,薄荷五分,胖大海
    六枚。

優雅的音調、柔和的音量、磁性的音聲,大約是多數人共同的希望,嗓子的保養要從以下幾點作起,這個願望就不難達到,最起碼也不至於出現「破鑼嗓」、「掃帚聲」了。

使用適當的音量說話:避免大聲吼叫或提高音量。
使用軟起聲說話:每句話的第一個字輕鬆地發聲,
 讓氣流與聲音同時出來。
使用適當的速度說話:一句話的字數以不超過7到10個字為限,
 句子和句子中間需做停頓和呼吸。
使用適當的音調說話:避免音調太低,
 以減少發聲時的阻力和聲帶緊張。
注意音聲休息:工作時避免滔滔不絕,
 工作之餘避免長時間聊天。
多喝溫開水保持喉嚨濕潤,
 以補充聲帶因長期使用而散失水份。
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菸、酒、辣椒、咖啡、濃茶等。
要有穩定的情緒、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
 以保持良好的聲帶彈性。
感冒時儘量減少音聲使用:有音聲障礙時,
 音聲休息是最好的方法。
注意說話時情緒的穩定性:在情緒極度高昂時,
 如盛怒、悲傷等,應避免無限制的發洩音聲。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