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水土不服愛作怪?還是過敏體質?蕁麻疹的中醫治療觀!

文�長庚醫院桃園分院中醫內科 吳宜鴻主任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臨床表現為皮膚上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發紅的丘疹,發病後數分鐘到數小時,即消失的無影無蹤,但不久可能又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

據統計,有約二至三成的人,曾經得過蕁麻疹。多數的蕁麻疹屬於急性蕁麻疹,在數天後至一、二周內痊癒;但若每周反覆發作達兩次以上,並持續超過六周時,就會變成慢性蕁麻疹

現代醫學認為蕁麻疹是因身體接觸到一種或多種過敏原所引起,過敏原可能是來自食物、藥物、感染、物理性刺激、吸入性過敏原、情緒、內分泌、自體免疫疾病或是腫瘤等因素。治療上以抗組織胺為主,若療效不佳,則短期併用類固醇治療。

蕁麻疹在中醫屬「癮疹」的範疇,俗稱風疹塊,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內經」一書中即有相關的記載。治療上,中醫重視個人體質的不同,依辨證論治來調理。蕁麻疹臨床表現複雜,病程長短不一,易反覆發作,所以治療根據臨床表現、病程長短進行辨證治療。

大體上,急性蕁麻疹在中醫辨證上多屬實證,屬風寒、風熱、血熱、溼熱的範圍,治則以疏風散寒、疏風清熱、清熱涼血、清熱利濕為主,處方以桂麻各半湯、止癢熄風湯、消風散、防風通聖散等加減方為主;慢性蕁麻疹則以血瘀阻絡、氣血兩虛、脾胃虛寒、沖任不調為多,處方以桃紅四物湯、當歸飲子、附子理中湯、二仙湯等加減方來調理。

蕁麻疹亦可以針刺或放血療法配合治療,針刺穴位以曲池、血海、委中、三陰交、足三里、大椎、風池等穴為主;耳針則取腎上腺、皮質下、內分泌、蕁麻疹、肺、脾、神門等穴;放血則以耳背靜脈或委中穴放血為主。

蕁麻疹患者平日宜避免魚腥、蝦、蟹、蔥、韭、竹筍、芒果、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積極找出和去除或避免病因,如有某種食物引起發作,則應禁食該物,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或注射,放鬆心情,保持情緒安適,調節內分泌系統紊亂,加強體能鍛鍊,適當調攝氣候冷熱變化,都有助病情的緩解。

若是慢性蕁麻疹,因為病程長、病因複雜、病情易反覆發作,因此如何減少慢性蕁麻疹的復發是目前臨床治療方面的棘手難題,所以患者必須耐心調治以求改善體質,進而達成最好的治療目標,臨床上,就算已少有發作,仍需再服藥一段時間以便鞏固療效。


本文資料來源:原刊載於長庚醫訊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