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我抓、我抓、我抓抓抓∼異位性皮膚炎的非藥物治療!

文/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陳華欣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除了常見的口服及塗抹藥物治療以外,還包括另外的非藥物治療。可以減低因藥物治療所引發的副作用及耐受性的缺點。

■紫外線光照治療

用紫外線照射皮膚來治療皮膚炎(好像曬太陽一樣)。早期的UVB與UVA/UVB混合紫外線光療已被證實對異位性皮膚炎有療效。窄波段UVB(311奈米)紫外線光療副作用較少,使用上效果也不錯。但唯一的缺點是每隔2~3天要跑一趟醫院照光,需要照十幾次(三個月)以上才有效果。
我抓、我抓、我抓抓抓∼異位性皮膚炎的非藥物治療!_圖1
■行為療法

主要的特點是要改變病患對癢所產生的行為,減少因搔抓造成的角質層破壞以及其後的一連串免疫反應,因此適用於較大的小孩。目的在打破『癢→搔抓→引發濕疹病灶』這種惡性循環。但是要注意的是,改變這種行為並不是說要家長宣佈禁止一切所有的抓癢舉動,或要求不能抓,否則就要接受處罰。可以從下列步驟,逐一著手。

第一個步驟~記錄

 (1)要病患每天用計數器來記錄抓癢的時間及次數,要逐次記錄在一張紙上,而不是到晚上睡覺前才回想當日抓癢的總次數。用意在於提醒病患抓癢次數的多寡,提示他這個不自覺的動作,變成一個自覺的動作。

 (2)有了記錄,可以用來了解病情,可以用來追蹤病情。有了記錄,也可以用來檢查什麼情況比較會引起癢感的出現 (尤其心理因素或者壓力因素) ,從而輔助情緒控制

第二個步驟~改變抓癢的方式

 (1)正常的皮膚一旦經過長期搔抓,上皮開始增厚、粗糙,水分喪失增加,使皮膚變得更為乾燥。乾燥的皮膚癢感愈是增加,愈是引起搔抓,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2)一般人抓癢的方法就是反覆搔抓。我們是要病患覺得癢感出現時,手部握拳並且數到30,然後再用手捏住最癢的地方,直到不癢為止。用以降低因搔抓造成的皮膚傷害。



陳華欣醫師小檔案
現任:台北,林口及基隆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
   長庚桃園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長庚桃園分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皮膚科駐院醫師
學歷:台灣長庚大學醫學士
經歷:長庚桃園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長庚桃園分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皮膚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網址:陳華欣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陳華欣醫師】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