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常用大腸瘜肉診斷工具,仍以「大腸鏡」最好!

文�署立台南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張耀仁
  署立台南醫院新化分院副院長

一位60多歲民眾,平時並無特殊疾病病史。最近因為例行性健康檢查,發現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此到胃腸科門診尋求諮詢。

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在乙狀結腸有一個1.5公分的瘜肉。經大腸鏡瘜肉切除術切除後,送病理科化驗,証實為良性腺瘤。醫師於是建議,如有大腸瘜肉,特別是良性腺瘤者,後續應每年做大腸鏡追蹤。

良性的大腸瘜肉可分成腺瘤性瘜肉跟非腺瘤性瘜肉。非腺瘤性瘜肉多為增生性瘜肉,一般而言不會轉變成大腸癌。至於腺瘤性瘜肉,則有可能變成大腸癌。如果直徑大於2公分,將來轉變成大腸癌的機會有30%,因此,臨床上如果發現腺瘤性瘜肉時,儘可能切除是較安全的做法。

大部分的大腸瘜肉並沒有症狀,有很多病人是在健康檢查時,無意中發現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然後做進一步檢查時,才得知大腸瘜肉的存在。另外有些病人以解血便、腹漲、腹痛、便秘或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呈現。

至於大腸瘜肉的診斷工具,仍以大腸鏡最好。因為大腸鏡可以準確得知瘜肉所在的位置、瘜肉的大小、瘜肉的外觀,並且可以直接作瘜肉切片以及瘜肉切除術。對於無法作大腸鏡的病人,下消化道攝影是另一種替代的選擇,但是下消化道攝影所提供的訊息不比大腸鏡來得豐富,而且無法切除瘜肉。所以對於年滿50歲以上,有可疑症狀或是陽性糞便潛血反應者,醫師將會評估大腸鏡檢查的必要性,以及早發現大腸瘜肉並做處理。

如果已知有大腸腺瘤性瘜肉之病人,由於日後在大腸其他部位再長出新腺瘤性瘜肉的機會比一般人較高,所以日後每年應做大腸鏡追蹤,看看是否有新的腺瘤性瘜肉長出來,或者原來未切除的腺瘤性瘜肉有無任何變化。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