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小兒「轉骨」,中醫脾胃調理協助「轉大人」

小兒發育期間從1歲多至10來歲,發生下肢疼痛情況約有七成發生率,尤其多發生在半夜,可能是俗稱的「生長痛」,生長痛的發生原因至今醫學上並沒有明確的證實,症狀發生通常在晚上睡覺時發生、白天發生機率較少,在動的時候較不會痛、反而是休息時才會發生。

黃柏銘醫師在尋求小兒中醫轉骨門診中發現,生長階段會發生「生長痛」,包括小腿、大腿、膝蓋或腳踝關節等等皆有,不過絕少發生在上肢或背部,通常生長痛的判斷方法是按壓疼痛部位並沒有明確的疼痛感,痛個幾分鐘甚至2、30分鐘,痛完就沒事了,一般認為這是因為骨骼成長與肌肉、肌腱生長不協調所致,骨頭長太快、肌肉較慢,以致關節處會因為彼此牽拉而造成疼痛或不適。

另有專家指出,小孩白天如果活動過度,有可能造成肌肉因為乳酸堆積過多無法排除,使得晚上睡覺時肌肉酸痛,黃醫師認為「生長痛」是一種成長的現象,有的人會發作1、2次,少數小孩會反覆發作,不過並無大礙,鑑別診斷是否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肢體疼痛,才是醫師家長們關注的重點。

因此,家長可以注意孩子肢體疼痛的表現,患部是否有紅腫熱痛?是否觸摸得到腫塊?疼痛時間是否在三十分鐘以上?有無食慾異常及跛行?白天是否也會疼痛等等情況?可以協助醫師鑑別診斷,小兒轉骨過程中,中醫認為「腎主骨」、「脾主肌肉」,在發育期間適時適度的給與健脾補腎的轉骨方,男孩注重健脾、女孩注重養血的藥食材,如當歸、川芎、熟地、白芍、川七、淮山藥、茯苓、女貞子、菟絲子、九層塔適量等等…可以建構補充小兒發育的營養,協助「轉大人」。

中醫學認為腎及脾為先天、後天之本,而個人的身高成長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很大,所以父母親身高不高時,孩子的身材發育更需大人們的關心,在發育期應注重腎氣與脾胃的調養,俗語說「小兒三把火」,盲目坊間藥材補腎補骨容易火上加油,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依體質適度適時的調理,才可以安全的「轉大人」。

文�台中百穗中醫診所院長 黃柏銘醫師
現任:台中百穗中醫診所院長
嘉義榮民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
中華國際自然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推拿與現代康復科學雜誌總編輯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家庭醫學科駐院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
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嘉義榮民醫院中醫部主任
中華推拿科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專長:老年性、婦兒科疾病偏頭痛、中風後遺症、疼痛症感冒、鼻過敏疾病青春痘、肝膽腸胃疾病、小兒體質調理、能量醫學網址:黃柏銘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台中百穗中醫診所 黃柏銘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