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亞健康找上了我

健康其實是個相對的狀態,70歲長者若是吃得睡得,腦筋清晰,就算是有點發胖,每天要吃降血壓藥及降膽固醇藥,醫生都不會說他們不健康;若是年輕人吃得睡得卻要吃血壓及膽固醇藥,說他健康相信沒人會認同。

健康的定義是相對年齡而定,介定個人健康與否,與每個人的疾病背景、年齡以及精神心理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健康定義包含了三個範圍:軀體、心理及社會。即是要求身體沒有不適、心理精神完善健全、社會適應良好。也就是說,要稱得上健康,不僅是能吃能睡,能說話能思維,身體沒有病痛,而且還能在社會立足謀生,能與社會周圍的人群融合才能算得上健康。

三種狀態 

人總會生病,病好後重新投入生活亦即是回復健康狀態。所以,如果簡單定義「健康」,就是沒病者為健康,患病者就是不健康。只是現代有很多人沒有明顯患病症狀,毋須使用任何藥物,卻常是沒精神,感到軟弱無力、精疲力竭、神不守舍。說患病,臨床上卻沒有症狀;說沒病似乎又覺得渾身不對勁。這種介乎於病與未病的狀態,現時被稱為亞健康。 

亞健康這個概念始於上世紀的七十年代,醫學界依據疾病頻譜的改變,將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發展?生物、心理及社會醫學模式。世界衛生組織訂定健康概念,把人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

第一狀態 ─ 健康
第二狀態 ─ 患病
第三狀態 ─ 介乎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生理狀態

醫學界發現,現今社會有為數龐大的人群,臨床上常有種種不適,卻在理學檢查時不能發現病變,這種似病而未病的狀態就是所謂「亞健康狀態」(Sub-optimal Health)。 

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一個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點,雖然未患病,但已具備不同程度的患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中醫一直都有治未病的扶正袪邪概念,只是到了七零年代才被人形象化地稱為亞健康,爾後更被保健食品用來大肆宣傳)。亞健康亦即是世衛所說的第三狀態,是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上、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症狀表現。 

在嚴格的統計學數據中,真正健康的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的人總共不足三分之二,三分之一以上人群是處於健康和患病之間,而在不同城市、地區的調查結果往往差異很遠。香港大學於2013年做了一個關於香港人亞健康的調查,結果非常嚇人,就是逾九成半香港人出現亞健康症狀。多個地區的調查均顯示亞健康多發生在中年以上的人士,以40歲以上的城市人最多見,由於這類人通常處於人生重要階段,肩負著事業與家庭的重擔,加上生理功能開始退化,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缺乏運動等等,最常出現種種身體機能反應下降的症狀。

診斷亞健康 

對於「亞健康」,醫學上其實仍有爭議,怎樣才算是亞健康?怎樣診斷為亞健康?醫學上並沒有明確的標準。 

因為在正統醫學上亞健康只是一個概念,世衛亦沒有對亞健康列出明確的定義。一般認為,亞健康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根據香港大學在2013年對香港人的亞健康狀態調查資料,亞健康狀態的症狀主要分為「心理亞健康」及「生理亞健康」兩個方面。

心理亞健康的症狀包括:

● 失眠
● 頭暈
● 頭痛
● 情緒低落
● 容易煩躁不安
● 胸口翳悶
● 記憶力變差
● 難以集中精神

生理亞健康的症狀包括:

● 腰痠背痛
● 經常疲倦
● 眼睛疲勞
● 容易氣促
● 消化不良
● 容易傷風感冒
● 怕冷
● 喉嚨痛
● 調整心態 

相信每個中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不止一項心理或是生理亞健康狀態,分別只是出現的頻密程度,當然,出現的密度愈高或維持的時間愈長,情況則愈嚴重,甚至不是「亞健康」而是真的「不健康」了。 

現代醫學研究的結果表明,造成亞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過度疲勞造成精力或體力透支;人體自然衰老;心腦血管及其他慢性病的前期、恢復期和手術後康復期出現的種種不適;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等等。 

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關鍵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工作與娛樂平衡,平時多注重身體鍛鍊,適當地參加戶外及戶內運動,合理膳食,飲食注意要少鹽、少糖,多吃高蛋白質食物,例如優質肉類及豆製品等,新鮮蔬菜及瓜果等更不能缺。以上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鐵一般的事實,更不要忘記,亞健康與心理失衡關係密切,月是半圓還是半缺視乎我們觀點,調整心態,樂觀正面,對改善亞健康狀態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Kit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