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腦中風後的復健治療

腦部的血液供應是很重要的,任何一種原因使得腦部裡任何區域,供給之血管突然快速地發生意外、障礙或病變,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中斷氧氣供應不足,突發地產生局部暫時或永久性神經學障礙,就是臨床上統稱的腦中風。
 
腦中風的發生有些危險因子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菸、過量飲酒、頸動脈狹窄、缺乏運動、肥胖與心臟疾病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有:高血壓患者的中風相對危險性為沒有高血壓病者的6~7倍;有心臟病患者相對危險性會提高至2倍,尤其有心房顫動者更是高達至5倍;而糖尿病患者相對危險性則是增高3~6倍。這裡面許多危險因子是可以努力矯正的,如戒菸、不過量飲酒、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或進一步藥物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等疾病,都有助於腦中風的防治,減少它找上門的機率。
 
隨著腦部血管受到影響位置及範圍的不同,腦中風也會有許多不一樣的臨床症狀。如中大腦動脈中風的患者常有半側肢體無力、麻木、偏盲、半邊忽略症候群、失語症、吞嚥困難、排尿功能障礙或失禁、視覺空間缺損等;前大腦動脈中風症狀則有下肢無力明顯、一側感覺麻木、人格行為改變;後大腦動脈中風則常以視覺障礙異常、記憶缺失為主。
 
中風患者儘早開始復健活動是很重要的,除了減少因長期臥床導致的併發症之外,亦可減少失能程度、促使生活功能恢復。而這些復健治療必須與照顧家庭和照顧者的照護技巧同時參與及介入,除了提供心理支持也可以提供回家及回到社區的準備。照顧者的訓練應包含中風的知識、藥物的使用、預防再次中風、預防跌倒、擺位及基本復健技巧等等資訊。
 
在運動訓練促使無力失能肢體恢復方面,復健部門的物理治療老師可使用感覺動作技術來促進復原,如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加強、平衡訓練與姿勢控制。另外常用以任務導向動作訓練,難度由簡單到複雜階段性訓練,可適時依患者程度將步驟分段練習,能對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有重組與塑造之功效。以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動作如:上下階梯、使用餐具、使用盥洗用具自我清潔等,因為練習活動貼近日常生活可以使患者回家執行更為上手,也因為活動是有意義的患者會更有動機去練習。
 
中風後上肢復原通常較慢且不易完全康復,復健科如職能治療部門可使用手搖機、沙包投擲訓練、重量拉力器、插棒組或串珠組遊戲等等,來訓練上肢肌耐力、關節活動度、軀幹穩定性、手部精細動作功能及手眼協調能力。
 
在平行桿裡進行平衡及步態訓練,因為有扶手所以練習困難動作較不危險,也常搭配鏡子給予視覺回饋,患者可檢查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再加上伴隨治療師們的指導,可提升平衡能力訓練更正確走路姿勢。
 
若中風後動作復原功能緩慢,研究顯示在神經幹上或肌肉上給予電刺激可以促進動作功能,若搭配運動治療肌力姿態訓練等可以更促使動作功能的復原,這也是物理治療室內常常看到的治療。而針對患者無力肩膀的三角肌或棘上肌進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可以減少患者的肩關節半脫位、減緩中風後肩關節疼痛、並改善日常生活。
 
臨床上常見患者在急性期之後有無力側肢體僵硬之情形,這種痙攣是上運動神經元疾病如中風的特色,隨著速度而產生張力性牽拉反射增加的動作問題,且會讓患者產生障礙、疼痛與失能。復健部門可治療痙攣的方法包含運動暨牽拉治療、副木肢架、儀器治療、藥物等等。綜合這些治療常可以有效控制痙攣造成的不適,使用肉毒桿菌素可以來治療較嚴重或療效不好的痙攣,這部份亦有健保給付之相關規定,可以與您的復健科醫師或治療師討論與配合,達到最佳的療效。
 
吞嚥與營養介入方面可以治療中風後的吞嚥困難及減少營養不良與脫水的危險性,語言治療老師使用漸進性的運動練習或感覺刺激活動,並教導患者及家屬採用代償性策略、吞嚥技巧等。如加強口腔肌肉運動、利用冰塊或酸性食物刺激前咽門弓提高吞嚥反射之敏感度及反射速度、改變姿勢及擺位、調整食物的質地及黏稠性等等。
 
約有三分之一中風患者有使用語言的功能失調診斷為「失語症」,語言治療以教導鼓勵患者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如手勢、書寫、口語各種不同表達方法來改善表達、理解、閱讀與書寫等能力。患者語言模糊困難的「吶吃」情形,也可以經由語言治療獲得進步與恢復。
 
腦中風對患者及家屬是一個很大的壓力來源,而大家的好厝邊「復健科」可以給大家很多協助,除了上述的治療之外,也有平衡及協調訓練、日常生活訓練、輔具護具的使用、控制肢體疼痛、心理介入、工作強化訓練等等。所有團隊專業人員一起努力,減輕家屬負擔促進患者症狀上及功能上的恢復。
本文作者:員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陳彥鈞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