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漫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文:消化系內科 王麟弟醫師

在台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飲食文化的西方化,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的人口越來越多。根據台灣過去的調查顯示國內成人中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六至百分之三十七,教育部在民國九十一年針對中小學學童的普查結果也顯示百分之二十的學童有體重過重的現象,當中二十一位出現肝功能異常現象。由此可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國內也是極盛行且值得大家重視的問題。

脂肪肝病是否無害,是否如大家所了解的一般,只要少吃多動,減輕體重即可?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逐漸受到重視,其重要性在於一般人口中極為盛行,並被認為有機會進展至末期肝疾病。

讓我們來瞭解一下何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廣義地涵蓋了病理學上單純脂肪變性(simple steatosis)、非酒精性脂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纖維化甚至於肝硬化等不同嚴重程度的肝傷害,臨床上卻無酗酒的病史。

脂肪肝意指肝內的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酯)含量超過肝重量的百分之五以上,而就臨床實用的角度來看,也有學者以肝組織切片超過百分之十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加以定義。至於如何與酒精性脂肪肝病作區隔,目前並沒有清楚的答案,以西方人的體型而言,多數學者認同男性每日飲用二十至四十克以下酒精、女性每日飲用二十克以下酒精時為「非酒精性」,但仍有爭議。最著名的非酒精性脂性肝炎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整個疾病譜中較為嚴重的一環。

若是利用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來評估,則一般大眾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十六至百分之二十三。報告指出肥胖的病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盛行率更高,當中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五有脂肪變性、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有非酒精性脂性肝炎、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有肝硬化。早期認為非酒精性脂性肝炎為肥胖、糖尿病的中年女性所特有,後來發現此症也可以發生在小孩以及沒有糖、脂類代謝異常的非肥胖男性。由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脂性肝炎與代謝症候群有密切關聯,這些患者臨床上常伴隨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尿酸症、和高血壓等疾病。臨床上,大多數病人(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百)無自覺症狀。患者常常是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肝功能異常。

大多數研究發現單純的肝臟脂肪變性 (hepatic steatosis) 或合併輕微非特異性發炎時,是一種良性病症,患者長期預後相當良好。除了脂肪變性以外,若同時有肝細胞膨脹變圓、纖維化或Mallory’s hyaline變化時,經五年追蹤百分之二十五患者纖維化會惡化,百分之十五患者會進展成肝硬化。三項臨床因子與疾病進展有關:年齡大於四十五歲,AST/ALT的比值大於一,以及肥胖或第二型糖尿病的併存。要利用藥物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前,應該先確定治療目標為期許能消除致病原因及停止疾病的進展。因此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策略首重治療伴隨的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並停止服用引起肝毒性的藥物。

Knobler 等人收集以超音波與組織學檢查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四十八位慢性肝功能不正常之患者,其中百分之八十一有肥胖,百分之七十三有糖耐受性不良或糖尿病,百分之八十五有高脂血症。他們採用低脂飲食,輔以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等方式,使受試者之血糖、血脂肪與體重得以改善。結果高達百分之九十六患者的肝功能也有改進。至於體重減輕的速度,宜採取漸進原則,因快速減輕體重會使肝內脂肪病變加重或使纖維化轉趨嚴重,因此目前建議體重減輕應維持在六個月內減輕原體重之百分之十。

對於一些沒有糖尿病、高脂血症、也不肥胖的非酒精性脂性肝炎患者,或無法控制體重的患者則可考慮採用藥物治療。至今,眾多的藥物和策略都曾被用來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惡化。然而,大多數臨床試驗所收納的病人數不多,治療期間不長,且追蹤期也有限。因此,目前沒有任一藥物被證明是有效。這一點仍有待將來醫學界繼續研究發展。
本文作者【消化系內科王麟弟醫師】
本文由【臺北市立和平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