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還給孩子一個愉悅、無學習壓力的童年!

拯救學童視力

近視是台灣地區學生十分嚴重的健康問題,雖然行政院已早於民國六十九年指示教育部擬具「加強學生視力保健重要措施」,期望有關單位通力合作,以解決此項問題。然而,經二十年的努力,學生近視的罹患情形不僅未見降低,反而逐年提升,在大專階段的學生幾乎已經到了「十生九茫」的地步。

「長時間的近距離用眼」是近視形成的主因,以台灣地區濃厚的升學主義之下,面對聯招的國中或高中生因上述原因而近視,實在無可厚非。但是國小階段並無升學壓力,其近視的情況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的調查結果,民國七十五年﹕一年級學生為3﹪、六年級學生為28﹪﹔而民國八十九年﹕一年級學生為20.4﹪、六年級學生為60.7﹪,國小一年級學生在十四年間幾乎增加了七倍,這是多麼嚴重的事。

根據眼睛的生理,人的視力在幼兒時屬「遠視」(這時眼球較小,遠方物體成像落在視網膜後方),後隨眼球的長大,逐漸變為「正視」(即眼球長至正常大小,遠方物體成像落在視網膜上)。但若成長期間因遺傳或環境因素,使眼球長過了其正常的大小,則遠方物體成像就會落在視網膜前方,就成了「近視」﹔遺傳引起的近視只佔約5﹪,其餘都是因後天環境而起。所以國小低年級之前的視力問題本應以「遠視」為主(當然斜、弱視的問題也應注意),但如今國小一年級學生,已經有五分之一以上的人罹患了近視。國小一年級學生的近視,應該種因於幼稚園階段,這階段的孩子本應天真無邪、無升學壓力,為何也存在著導致近視發生的因素呢﹖為何會給這階段的孩子這麼多需「長時間的近距離用眼」的學習活動呢﹖

由於國人經濟能力的提昇,加上對兒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作祟,又受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等廣告行銷用詞的誤導,孩子在幼稚階段就送他們參加各種才藝、電腦、英語等補習的情形已蔚然成風。而很多的幼稚教育機構為招來學生,亦投家長所好,其教育活動亦多以「用眼」者為主,這都助長學童近視的發生。

為什麼「長時間的近距離用眼」會造成近視呢﹖其可以「眼壓與眼球膨脹」來簡單說明。人的眼睛視遠物時不需調節作用(也就是說,看遠時眼內睫狀肌是休息、放鬆狀態),但看近物時,眼內睫狀肌必須收縮,使水晶體變凸,屈光能力變大。睫狀肌收縮時眼房水的分泌量會增加,導致眼壓增高。這種眼壓增高的情形如果持續,尤其在孩子成長期間,將使得眼球逐漸的向外膨脹,眼球之前後徑增長,遂成為「近視」。近視是眼球膨脹變大,屬不可逆結果,所以近視是一條「不歸路」,身為家長的不可不知。

大部分的人對近視發生的年齡與其度數並不在意,事實上近視發生的早晚和度數的深淺關係十分密切,年齡愈小發生近視,其度數也愈深,而度數愈深將來發生「視網膜剝離」的機會也愈大。國內學生罹患六百度高度近視的比率,根據民國八十九年的調查顯示﹕高中三年級為20﹪,這和國外的高度近視比率僅2∼3﹪要高出太多,實在令人憂心。如果國內近視「年幼化」的現象不加以遏阻,「十生九茫」變成了「十生九盲」可能不是危言聳聽了。

綜合以上所述,大家應該不難看出,現今學生視力保健的重點是﹕「減少近視罹患率」和「減輕近視的度數」。其實要達成這目標理論上很簡單,近視的主因既然是「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那我們只要反其道而行,用眼的學習一定要「適時」的讓靈魂之窗獲得休息,而眼睛的休息一定要「眺望遠處」才能達成。要減輕近視的度數,除了近視發生初期應及早發現且獲得適當的矯治,並改善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太早發生近視」。

要做到上述要點,學校一定要按作息時間規定上下課,下課時更應要求學生走出室外以便遠望﹔居家時,家長亦務必要嚴格規定子女,所有近距離的用眼活動每30∼40分鐘後,一定要讓眼睛有5∼10分鐘的望遠機會。至於不要讓孩子太早發生近視方面,解鈴仍需繫鈴人,家長「一昧的要求子女成龍成鳳」、「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亟需改變,多安排一些不需近距離用眼的活動讓孩子學習,給他們一個「愉悅、無壓力的學習空間」,才是解決此問題的良方。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教授兼健康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學童視力保健推動委員會委員)
本文作者:陳政友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