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 長期便秘者請檢視家族史!

大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但是有長期便秘困擾、不明原因貧血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黃燈明醫師建議定期篩檢,門診發現多位廿歲以下的患者,因警覺性低待病發求診時,往往病情已相當嚴重,彰基腸造口關懷團體前會長謝月桂以過來人的經驗,疼惜自己的身體,不要忌疾諱醫才能活得健康快樂。

中華民國玫瑰之友(造口)關愛協會理事長、彰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燈明指出,大腸癌發生原因與種族性、飲食習慣及基因遺傳等有相當的關聯性,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使結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躍居十大惡性腫瘤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則是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好發年齡層平均約五十歲以上,但是近幾年來在臨床上出現不少十幾歲的大腸癌患者,都有長期便秘的困擾,曾有位十歲國小男生,出現腸道嚴重阻塞開刀後,才赫然發現是大腸癌,幸發現的早癒後情況良好,另有一名專科生長期便秘,缺乏警覺性誤以為是功課壓力造成,直到血便來求醫,已屬末期癒後情況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黃燈明醫師表示,大腸癌有少部分是屬基因遺傳的疾病,患者的直系家屬最好能定期檢查,曾有位五十來歲的患者屬多發性瘜肉症,建議家族成員進行檢查,五人中有四個出現早期症狀,包括十七歲女兒與十二歲的兒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療所有癌症的金科玉律,但是仍然常被患者忽視而延誤就醫時機,譬如直腸癌當做痔瘡,大腸癌當成腸胃炎,而未能找醫師做適當的診斷與治療。所以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尤其是有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定期大腸X光或大腸鏡檢是有必要的。

大腸癌的臨床表現相當多,容易混淆及忽略,隨著大腸癌所在位置不同,出現不同症狀,左側大腸因為離肛門較近,容易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同時也因為左側大腸較細,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糞便變細、便祕、腹瀉,甚至使腸道阻塞,右側大腸因管徑較大,且該處大便呈液體狀,很少引起阻塞,較典型的症狀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但是因為血液與糞便混合,病人往往不易察覺到出血,有時候反而是便祕及腹瀉交替發生,這種大便習慣的改變是唯一的症狀,但是如果等到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時才發現,常常不是早期了。

彰基腸造口關懷團體前會長謝月桂表示,在十一年前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前,常有裡急外重的不舒服感,由於平時連感冒也很少,因此不引以為意,直到有一次蹲著工作,站起來時竟然不自覺的拉了一褲子的血,才覺得事態嚴重趕快就醫,其實被醫師告知是罹患直腸癌,生病後才真正瞭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彰基於廿二日在一樓大廳舉辦「中華民國玫瑰之友聯誼會及義診義賣」,歡迎大腸、直腸癌術後病友、家屬及一般民眾踴躍參與關懷自己的健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