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心血管病的「前驅」狀態:抗精神病藥物與代謝症候群?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任 游永志醫師

代謝症候群」這個名詞對一般民眾可能有點陌生。根據2005年國際糖尿病學會學會針對亞洲人所下的定義,「代謝症候群」包括下列五個危險因子:

一、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
二、血壓高於130/85mmHg;
三、空腹血糖濃度高於100mg/dl;
四、三酸甘油脂濃度超150mg/dl;
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男性低於40mg/dl或女性低於50mg/dl。


若達到中心型肥胖的標準,再加符合其餘四個危險因子中的二個,就可以診斷為「代謝症候群」。從以上定義可看出「代謝症候群」實際上代表著早期心血管病的前驅狀態,只不過尚未到達臨床疾病診斷的標準及需要藥物治療的程度。根據統計,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罹患腦中風或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到五倍,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更高達九倍。目前台灣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將近百分之十三的人有「代謝症候群」,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由於比較不會引起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易出現的「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以及針對部份治療困難病人之特殊療效而於最近幾年迅速竄起。但經過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體重增加,血脂上升,及可能誘發糖尿病是部份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所帶來的新問題。2003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甚至於要求於藥物包裝上加註警語。因為,體重增加,血脂增加,血糖升高就代表著「代謝症候群」的出現,增加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長期風險。

因此,在抗精神病藥物的選擇上,必須兼顧安全,有效,便宜,方便,單純等原則,而安全應為首要考量,如果病人已有肥胖或合併有高血脂,或家族史中有明顯高血壓及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之傾向時,則要避免使用該類藥物。同時,應給予病人適當之衛教,因為改善不良的飲食習慣,配合規律的運動習慣等生活習性的調整(life-style modification),才是預防及治療「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