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我只是愛乾淨!別跟潔癖過不去,談不能控制的強迫症∼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顏如佑主治醫師

下了班,小明回到家中,他又一如往常地站在門口與門鎖奮戰,即使他檢查了又檢查,他仍不放心自己已經鎖好大門。一個簡單的鎖門,他花了數十分鐘。小明十分苦惱於這些反覆的檢查,他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不要再檢查了,但是他卻無法放心,也無法停止。而每天晚上的洗澡,對小明而言是一個更大的折磨。

他拿著肥皂,全身上上下下每一個關節,每個皺摺他都仔仔細細地塗上肥皂,雖然費事,他還是重複做了七遍,為什麼是七遍,他也不知道,但只要少了一遍,他就焦慮不安無法繼續下去。接下來的沖水,更是費事。他必須分段進行:頭部沖水七次,接下來是脖子沖水七次,再接下來是左手、左腳、右手、右腳及身體等。每個部位按一定順序沖水七次,順序不能更改、次數也不能少,否則小明必須從頭再來一次。

小明自責每天要浪費這麼多的水及時間,有許多次他甚至不願進浴室以避免發生同樣的事。因為這樣,不但他的家人及同事覺得他怪異,責備他的潔癖,他的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

其實,小明並不是潔癖,他的症狀是屬於「強迫症」。醫學上的「強迫症」的症狀包括「強迫性意念」或「強迫性行為」。「強迫性意念」包括反覆而持續的思想、衝動或影像,最常出現意念的是「怕髒」;而「強迫性行為」包括重複行為如「重複洗手」或「重複檢查」,以及重複的心智活動如「重複默念字句」或「重複計數」等。

一般而言,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理解這些強迫行為或意念是不合宜的及過度的。此外,這些強迫性行為或意念常使患者浪費時間,而干擾生活並造成痛苦,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甚至出現憂鬱症。

據統計,「強迫症」的盛行率約百分之二至三,大部分個案是在二十歲左右發病,其中約有五至七成的個案是在壓力事件後出現症狀。但因為許多患者擔心會被別人知道而隱瞞自己的症狀,或者是被當成「潔癖」、「龜毛」而忽略問題的嚴重性,不少人是在發病後數年才來精神科治療。

目前對於「強迫症」的病因仍在研究中,但許多研究均指出「強迫症」與血清素的失調有關,因此第一線治療多採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亦即目前普遍使用的抗憂鬱劑,大約可以改善五至七成的病患的症狀。藥物治療若合併行為治療,則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臨床上常用的行為治療包括「系統減敏感法」及「思考中斷法」等。此外,支持性的心理治療及對患者家屬的教育均有助於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讓患者更能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95年7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