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常解黑便?雙氣囊式小腸鏡查幫您找出原因

不時解血便、黑便卻找不出原因,病人所受之苦可想而知,台南市立醫院體恤病人的不便,特別引進雙氣囊式小腸鏡,是目前彰化以南唯一提供這項服務的醫院,若能搭配膠囊內視鏡,可使檢查更加迅速、正確,診斷率可達八成以上。

雙氣囊式小腸鏡是2005年由日本人所發明,克服以往小腸檢查不易的障礙,成為最新一項檢查利器,其適應症主要是小腸的各項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小腸 X光攝影有異常、慢性腹痛、慢性腹瀉疑有小腸病變、腫瘤、扭轉、腸套疊等引起的小腸阻塞、以及懷疑小腸癌症等,其中以消化道出血最多。

台南市立醫院是自2005年9月開始使用,至今已有30患者施行了 33人次的雙氣囊式小腸鏡檢查,平均每月約有兩位患者接受此項檢查;其中有2位接受「經口」及「經肛門」的檢查、1位接受兩次「經口」的檢查,30位患者中,先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者共 25位。

台南市立醫院院長牟聯瑞指出,過去對小腸的檢查,由於胃鏡及大腸鏡照不到,醫師只好開刀;為了解決這項不便,醫界又研發了其他檢查工具,早在廿年前就有小腸鏡的發明,惟仍無法克服小腸彎曲又長的特性進行全小腸檢查,因此再有膠囊內視鏡及雙氣囊式小腸鏡產生。

其中雙氣囊式小腸鏡造價高、健保給付又少,加上檢查時間較長,牟聯瑞說,多數醫院根本沒有意願引進,市醫原本是與彰化秀傳共用一部,機器搬來搬去相當不便,後來乾脆獨立設置,就近方便服務南部病患。

同屬秀傳醫療體系的高雄縣立岡山醫院院長趙昭欽補充指出,簡單的說,膠囊內視鏡就是利用一部小型數位攝影機,吞入後進入小腸內拍照,以便找到病灶,診斷率將近七成左右;臨床上,可先利用膠囊內視鏡定位,確定病灶位置,如果在小腸上段,可經口進行雙氣囊式小腸鏡檢查,若在下段則可經肛門檢查,兩者搭配使用,可提高診斷率。

市醫內科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院陳展銘也表示,因雙氣囊式小腸鏡檢查時間較久,加上病人需要麻醉,操作者有放射線曝露的問題,且檢查途徑又分「經口」及「經肛門」兩種,兩者檢查的困難度不同,在膠囊內視鏡和雙氣囊式小腸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一致性可接近六成的情況下,先施行膠囊內視鏡的檢查,可縮短雙囊內視鏡檢查的時間,並降低風險及減少放射性的曝露;一旦膠囊內視鏡未發現病灶時,雙氣囊式小腸鏡是另一診斷及治療的工具。
本文作者:台南市立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