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向巴金森醫師致敬 巴金森病友分享深部腦刺激療法

花蓮慈濟醫院九日上午在世界巴金森日前夕邀請病友相聚,彩繪「鬱金香」向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醫師致敬。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自2003至2008年長期追蹤接受深腦部刺激術的病人,發現深腦部刺激術對巴金森病人的主要症狀有顯著改善,但對於年紀較大或罹病病時間較長的病患,在顫抖、僵硬、姿態及步態的改善程度則較有限。因此,巴金森醫護團隊及病友都希望健保能全額給付深腦部刺激術,照護更多巴金森病病人。

四月十一日是世界巴金森日,花蓮慈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今天上午九點在合心樓五樓交誼廳舉行世界巴金森日紀念活動。由院長石明煌致詞鼓舞病友,邀請病友分享罹病及接受治療的心路歷程,相互打氣,並請知名畫家沈廷憲老師帶領病友畫水彩鬱金香。走過罹患巴金森症病苦的手工皮鞋師傅魏銘、經營幼稚園的楊晴三,經「深腦部刺激術」後再回到工作崗位,他們也同聲建議健保局全額給付深腦部刺激術,讓更多的病友及家庭走出巴金森病的病苦折磨。

花蓮慈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指出,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性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詹姆士•巴金森醫師 對一種運動障礙疾病做了以下的描述:「不自主的顫抖併有肌力的減退,顫抖發生在非運動期;軀幹彎曲,站姿前傾;步態會由走路的樣子變成小跑步;但理性與智力並沒有受到影響」。這發現使後來的人不斷的研究並了解病因與治療的方法,因此就以巴金森來作疾病名稱。1996年,歐洲巴金森病協會以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的生日,每年的四月十一日,定為「世界巴金森之日」。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巴金森患者除了接受藥物治療之外,在幹細胞療法尚未發展成功之前,DBS深腦部刺激術是巴金森患者目前的最大希望。

罹患巴金森病患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自我控制行動。常見的主訴包括「突然間就動不了,身體好像被鎖住了」,或是「吃藥一小時後,身體才能動,但過不了多久身體又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許多臨床統計顯示,超過四成以上的巴金森患者,在口服左多巴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種所謂「開關交替反應」,在藥物引起「開反應」時,病情可獲良好控制,但當「關反應」啟動時,症狀完全無法控制,讓病患的日常生活起居受到極大的困擾。

外科手術佐藥物雙管齊下 花蓮慈院治療巴金森名聞亞洲
花蓮慈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已將巴金森治療帶入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的治療領域。以外科手術輔佐藥物,雙管齊下的方式來控制巴金森症,是最近十年來發展出的新療法;這種稱為「深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的外科手術,可以有效地改善無法以藥物控制的病情。應用再治療巴金森病人的DBS手術是將一條細長的電極導線植入腦中的丘腦下核或是蒼白球內核,藉導線產生的電流來控制並調節腦內不正常的細胞活動訊息,進而有效地改善病患的活動能力。

陳新源主任說,「深腦部刺激術(DBS)」術式用於動作障礙疾病例如巴金森症、肌張力不全等疾病治療已是美國FDA核可,因為手術具有可逆性和可調整性,使其療效增加而副作用減少。在花蓮慈院應用在動作障礙疾病治療已有121例的經驗,佔台灣DBS手術總數百分之四十四;加上將近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已是亞洲著名的「深腦部刺激術(DBS)」手術教學中心之一。這些年來,花蓮慈院協助代訓亞洲地區泰國、香港、馬來西亞的醫師,並指導其中五家醫學中心發展DBS手術,效果卓越。

三月間,陳新源主任帶領的神經功能醫療團隊,由周育誠醫師在亞洲外科學會大會上,以慈濟醫院與慈濟大學聯名發表「視丘下核深腦部刺激治療巴金森氏症成功之決定因子」。分析自2003至2008年在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接受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術之巴金氏症病人,計有82位病人長期接受追蹤,以找出影響術後成果之決定因素。研究發現深腦部刺激術對巴金森病人的主要症狀皆有顯著改善,但病患年紀較大及患病時間較長者,在顫抖、僵硬、姿態及步態的改善程度較有限。因此,建議符合巴金森手術適應症的病患能即早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會有較顯著的改善。目前為止,全世界對於巴金森氏症之手術治療與病人年紀及患病時間的關連性研究較少,這項研究對巴金森病病人的治療會有很大的貢獻。

期盼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健保 造福更多病友
住在宜蘭縣從事手工皮鞋製作的師傅黃魏銘,今年五十八歲,他在四十幾歲時發病,直到前年三月才完成深腦部刺激術,繼續製鞋工作。而且陳新源主任與許多醫院的員工都成為他的鞋品愛用者。

黃魏銘說,剛發病時全身無力,因為孩子從事藥品業務工作,發病不久便被診斷出是巴金森症,十多年來全靠服藥控制,直到前年,藥物已無法控制惡化的病情,走路常失控屈膝跪下或跌倒,也是在這時候,他在慈濟的靜思書軒看到花蓮慈院出版的《鬱金香花開》,書中談論巴金森的病與症與他的症狀完全相似,便轉到花蓮慈院看診,並接受陳新源主任的深腦部刺激術治療。

黃魏銘的太太簡杏說,黃魏銘罹病最嚴重時,四肢僵硬,每天至少跌倒五次,跌到膝蓋受傷,她更是需要全天照顧丈夫,手術後,黃魏銘的病情獲得很大的改善,不僅可以回到職場正常工作,每天製作鞋子,更因定時健走運動,身體變得更硬朗。

今天一早六點多,黃魏銘興奮地搭乘早班火車到花蓮慈院參加世界巴金森日紀念活動,有著製鞋的好手藝,黃魏銘說,深腦部刺激術讓他走出生命的谷底,也讓家人不必為他的病情憂心。

今年二月十八日才動手術的楊晴三,是深腦部刺激術病友中的第121例。他的太太葉麗娟說,218是楊晴三的第二個生日;家裡只要有一個巴金森病人,全家人都會陷入低潮,現在楊晴三不但能自己照顧自己,換衣服、穿鞋子,生活自理,也找回喪失已久的信心。

葉麗娟說,楊晴三在手術後,改變很多,不僅可以跟常人一樣開車,就連停車、倒車的技術也恢復的100分,親朋都說,楊晴三的眼神變得靈活了,表情也柔和可親,因為病情獲改善,家人也可以安心的回到各自的崗位工作。

黃魏銘與楊晴三都認為,現今的巴金森症治療方法中,深腦部刺激術是最能改善症狀的療法,遺憾的是國內尚未將整套的晶片儀器納入健保給付,不僅讓許多巴金森病人只好任病情惡化,更使許多家庭為了照顧罹患巴金森病的親人,經濟陷入困頓,希望政府能從社會成本的考量,在巴金森病人還未惡化到極點前,能有機會藉由深腦部刺激術的治療,至少能恢復生活自理、不依賴家人的程度,讓有工作能力的家人可以安心的工作,以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