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運動傷害的處理與預防

有關運動傷害的處理,是學習運動傷害知識的最重要部份。由於運動傷害的類別極多,不能以同一種處理方式來治療,因此將分成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與慢性運動傷害處理,二個部份來說明:

1.急性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
肌肉與韌帶等軟組織的在急性受傷後,會因血管之功能及細胞內之化學反應功能減少,而導致出血(bleeding)、發炎(inflammation)、紅腫(swelling)、疼痛(pain)等現象。因此,柔軟組織受傷後,應立即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傷害的情形惡化。對於較嚴重的急性運動傷害,以送醫處理較佳,對於較為輕微的急性運動傷害處理,則必須遵守PRICE的原則來進行。(1).保護(P,protect ):預先防範運動傷害的發生。(2).休息(R,rest ):表示急性受傷後應完全的休息。(3).冰敷(I,ice ):對患部施以冰療,以避免腫脹、減少疼痛、放鬆肌肉、消炎。(4).壓迫(C,compress ):對患部施以壓迫,避免患部的腫脹。(5).抬高(E,elvation ):將患部抬到比心臟的高度還高,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
  
一般而言,在急性運動傷害發生後的24到48小時內,皆應進行PRICE 的處置,持續的時間長短須視傷害的情況而定,通常冰敷在患部不再腫脹或再惡化時即可停止,通常冰敷以一小時之內處理較佳,每次冰敷的時間則為10-15 分鐘,休息5-10分鐘後,再進行冰敷,如此重覆冰敷 3-5次。此外,進行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時,應特別注意肌肉最好在伸長的狀態下進行,例如股四頭肌拉傷的緊急處理時,應以將膝關彎屈、股四頭肌略為伸展的情形下進行,如此,才能獲得最佳的肌肉拉傷緊急處理效果。

2.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
有關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是依評估 ─ 治療 ─ 復健三原則來進行。評估慢性運動傷害的症狀與特徵,然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進而進行肌肉與韌帶的復健工作,使受傷部位的傷害不會再發生,此即慢性運動傷害處理三原則的最佳精神。

A、評估(診斷)
傾聽自己的身體反應(listening to your body)是處理慢性運動傷害最基本原則。此種傾聽自己的身體反應即是一種傷害情形的評估。一般由幾個方面來進行慢性運動傷害的評估工作。(1).疼痛(pain)。(2).腫脹(swelling)。(3).僵硬不靈活(stiffness)。(4).雜音(noise)。(5).不穩固(instalility)。
  
除了以上五個評估運動傷 情形的重點以外,適當詢問病人病史,以及肌肉骨骼系統的功能檢查,都是評估慢性運動傷 的重要依據。

B.治療
a.冷(冰)療
冷的生理效果
(1).冰療的最佳時間a.受傷後1小時內進行最佳,否則亦應於受傷後一天以內實施。b.受傷後24-48小時內(腫脹控制前)皆需冰療。
(2).降低細胞新陳代謝,控制發炎及腫痛情況。
(3).止痛--降低游離神經末端和周圍神經纖維的刺激感受性。
(4).控制痙攣--在20℃以下,肌梭上的神經傳導被阻斷,因而抑制肌肉的伸展。
(5).放鬆肌肉。
(6).強化膠原纖維(collagen),有利軟組織復健運動的進行。
(7).促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組織出血。

b.熱療
熱的生理效應
(1).人體體溫為37℃,當溫度提高到45℃時人體會有燙的感覺,50℃會有燙傷。
(2).人體運動時會增加體溫,正掬曋臟b36-38℃,輕微運動時的體溫可以增加到38 -39℃,激烈運動時的體溫則可以增加到39-40℃。
(3).溫度受納器或感受器(下視丘與皮膚的熱受納器)、刺激致使反應器或器官發生調節或矯正,以及有關中樞協調受納器傳來的訊息及反應器產生的調節動作。
(4).熱具有提高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減少組織的發炎現象、放鬆肌肉(鎮靜)、增加血流量與止痛的優點。也有水腫、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增加呼吸量、與燙傷的缺點。

c.水療
水的特性
(1) 水壓產生向上的淨壓力。
(2) 浮力減少身體的負擔、同時可以支撐身體。
(3) 水的阻力提供身體活動時的阻力來源。
(4) 水溫的變化,可以改變身體的生理現象。
(5) 水療的溫度在12℃至37℃之間。

C.復健
美國運動醫學會以「運動即醫療」(exercise is medicine)的口號來鼓勵民眾從事規律的運動。可見運動對於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對於受傷的患部而言,治療後的肌肉骨骼功能,會因受傷與治療期間的不運動而減退,使得患部容易再受傷,因此適當的身體復健運動將有助於運動傷害的完全恢復。

運動傷害的預防
運動傷害的預防,並不是不參與運動即可完全避免。事實上,就運動的優點來說,非競技性運動的運動傷害是微乎極微的。不過,運動會造成某些意外傷害,是大家都已清楚瞭解的,因此,預防是比治療來得積極有效。運動的目的在求得身心健康,為能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運動前須要有萬全的準備以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運動傷害的預防方法有:

1.運動員本身
A.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包括規則且適量的飲食、規律的生活起居、定期與適當的休息、充分的睡眠、以及儘量避免使用藥物。
B.有計劃的體能訓練。
C.遵守運動規則。
D.了解運動的目標,有意志、有自信及高度的競爭心。

2.教學與訓練方面
A.提供充分的必要營養素。攝取充分的蛋白質、鈣質、醣類....等和運動有關的營養素,以及攝取充足的水份。
B.避免不當的重量訓練。
C.積極加強肌肉力量。特別是加強肌力較弱之身體肌肉,且積極改善身體肌力大小不成比率之部分。
D.適當的身體活動。依運動員的身體狀況,給予適當的活動量。
E.充分的熱身運動(warming up)及整理運動(coolling down)。

3.良好的運動場地、設備和器材。
A.選擇安全的運動環境。
B.適當的檢視器材與設備,並予以檢修。

4.適當的運動裝備。合適的衣著與運動鞋。

5.貼紮。包括在曾經受傷處,以貼紮的方式保護,並且在易受傷部位貼紮預防傷害發生。

6.公平競爭。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