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吐奶、血便小心是腸套疊?!

腸套疊是幼兒很特殊的疾病,看看這個例子就印象深刻了。原是白白胖胖的八個月大的男嬰,平常很少生病,很附合各種「健康寶寶」的條件。今晚「健康寶寶」有點不對勁,睡到一半突然醒來哭鬧,哭一陣後又睡了,但睡不了多久又吵起來,後來居然把睡前吃下的奶都吐出來了。媽媽想大概是漲氣,儘量安撫。不過寶寶始終反覆不停哭鬧,而且嘔吐愈來愈厲害,連黃黃的膽汁都吐出來了。媽媽覺得事情嚴重,就抱著寶寶掛急診了。急診醫生發覺寶寶肚子漲,又排出黏黏的血便,就進行了一連串的處理。當遇到如此的病史,第一個想到的毛病就是腸套疊了。
所謂腸套疊就是一段腸子套進遠端的腸子內。引起腸套疊的原因通常是腸蠕動不正常,以致腸子的一部份套摺到腸道內,就像食物在腸內被蠕動、推擠,結果越陷越多。

下列可能是引起腸蠕動不正常的原因,但仍有許多病患不能確知原因的﹕
1.急性腸炎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易引起腸蠕動加快及腹內淋巴組織腫大。
2.食物的改變,例如換奶、增加新的食物。
3.腸內有異常組織,像一些小小的息肉或腫瘤。這些息肉或腫瘤稱為導引點。上述原因中腫大的淋巴也可成為導引點。

腸套疊常發生於健康狀況良好的嬰兒。男生較多,約為女生的 1.5 倍。據統計,每一千個嬰兒中有1.5至4個會發生這種疾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生,但一半以上發生在一歲以下,尤以五到九個月之間最多,也許這段時間換奶或增加新食物的機會較多。如因導引點引起的腸套疊則可能發生在較大的小孩或成人,佔了所有腸套疊的5%。 腸套疊發生在春、冬兩季的機會較多,可能這兩季較易被病毒感染,以致影響腸蠕動。

腸套疊發生的部位絕大部份在小腸與大腸交接處,也就是盲腸附近。幼兒的盲腸並不像成人那樣牢牢的固定在腹內,所以較細的小腸很容易套進較粗的盲腸中。腸套疊也可以是小腸和小腸的套疊或大腸和大腸的套疊,不過較少。

一旦發生腸套疊,腸子會引起更劇烈的蠕動,寶寶就因腸絞痛而哭鬧。蠕動較輕微時,寶寶就安靜了。由於套入的腸子受到壓迫,腸內的東西就下不去了,所以會腹漲、嘔吐,加上血液循環受干擾,腸壁慢慢腫起來了,時間越久症狀越嚴重,如不馬上治療,最後造成腸壁壞死、穿孔、腹膜炎就更糟了。

就如同文中例子,腸套疊的主要症狀為週期性的腹痛、嘔吐和血便。這種特徵性的血便乃由帶血的組織滲液、腸粘液和大便混合而成,很像果醬(currant jelly)一樣,如醫生看到這種血便就會想到此症。傳統上,此症可用大腸攝影確定診斷,不過現在超音波掃描漸漸成為主要的檢查工具了。

大部份寶寶都因進食減少、嘔吐而有脫水現象,故治療應先給予靜脈注射,補充水份及電解質。若沒有休克或腹膜炎的現象,可先嘗試灌腸復位,就是把液體(也有人用空氣)灌入直腸,利用壓力把套疊的腸子推回,如成功,就不必開刀。有些病人如已有腸壞死或穿孔的現象,則必須儘快手術。

如病發後能得到迅速且適當的治療,無論是灌腸或手術,都能迅速康復。延誤過久或處理不當會導致可怕的後果。萬一發生此症,家長如能及早驚覺送醫,應可減少不幸。
本文作者:錢大維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