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身體症狀的嚴重度是預測憂鬱症病患預後的重要指標

憂鬱症常被認為是情緒疾患,一般大眾直覺認為憂鬱症就是心情不好,但是憂鬱症同時也伴隨身體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卻比較少被社會大眾所關注。

在憂鬱症的診斷條件中,就包含睡眠食慾的改變、體力變差、反應遲鈍、沒有動力等,也就是病患除了心情不好以外,也必須包含幾項身體不舒服症狀,才可能符合憂鬱症的診斷。

臨床上,憂鬱常見的其它身體症狀還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酸痛、骨頭關節酸痛、頭痛、背痛、胸痛、頭暈等症狀。這些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常常造成個案多次求診或做身體檢查,但卻找不到有明顯的疾病可以完全解釋身體不舒服的狀況。

在過去國外的研究顯示,到基層醫療就診的憂鬱患者,有一半以上是以身體不適作為求診的主訴。因此,身體症狀可能誤導患者到處求醫看病。過去研究顯示,當患者有愈多項身體疼痛或不適時,患者可能有憂鬱或焦慮的可能性將會升高。同時憂鬱個案的身體疼痛程度愈高時,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越差。由此可見身體症狀對憂鬱的診斷、治療預後的影響很大。但過去傳統的憂鬱量表都比較強調情緒症狀,身體症狀的嚴重度常受到忽略。因此,林口長庚身心研究團隊於劉嘉逸主任的領導下,六年前開始著手發展憂鬱與身體症狀量表,該量表同時強調憂鬱的情緒與身體症狀,其信效度已於2006年發表於國際精神學術期刊中。

如前所述,憂鬱症的身體症狀相對於情緒症狀較容易被忽略。因此,過去的研究很少同時比較憂鬱、焦慮的情緒症狀與身體症狀哪一個層面比較能預測憂鬱患者的預後。林口長庚身心研究團隊追蹤135位憂鬱症病患,在6個月及2年的預後,已經獲得<情感性疾患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接受發表的研究發現,在尚未治療前憂鬱與身體症狀量表的身體症狀嚴重度,比憂鬱與焦慮的情緒症狀嚴重度更能預測憂鬱患者在追蹤時的預後,在未治療前的身體症狀嚴重度如果愈嚴重,則個案在追蹤時的憂鬱症狀會比較嚴重或必須使用較多的藥物治療。

過去的研究也曾報告憂鬱症患者在尚未完全復原時的殘餘症狀,大部分是以身體症狀為主,也就是這些身體症狀比情緒症狀更難治療或自行復原,這些有殘餘症狀的憂鬱症患者很容易在受到外在環境的壓力時,出現另一次的憂鬱發作。

因此,本篇報告與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憂鬱症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或『想太多』所造成,憂鬱症有部分的成因是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失調有關,因此發作時會同時出現情緒與身體症狀。臨床上,很多的患者在覺得自己的情緒改善時就以為自己的憂鬱症已經好了而自行停藥,個案常不知道像疲累、失眠、身體疼痛等其它身體症狀,常常是憂鬱症尚未完全復原的殘餘症狀,貿然自行停藥有再復發的風險。

洪錦益醫師指出,某些抗憂鬱藥可同時改善情緒與身體症狀,因此規則接受治療有其必要性。此外,適當的運動也可以改善情緒與身體症狀,『身心一體』並非口號而是事實,情緒低落時確實會造成身體很多不舒服的症狀,而藉由運動改善身體狀況時,情緒也會跟著改善,建議社會大眾平時應養成規則運動、適時紓解壓力的習慣,以預防憂鬱症的發作,讓自己身心愉快、頭好身體壯壯!
本文作者:洪錦益醫師 劉嘉逸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