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為子宮內膜樣腺體或基質生長發育於子宮腔外之組織,好發於25-35歲孕齡婦女,病因未明,推測和經血由輸卵管逆流至骨盆腔附近器官如子宮壁、卵巢、輸卵管和腹膜等有關。異位的內膜組織在荷爾蒙影響下,亦會呈現類似月經週期之變化,如增生、腫脹、出血等生理變化而刺激周圍組織,伴隨發炎反應釋放疼痛介質而產生疼痛等不適感,且剝落內膜無法正常排出體外而形成囊腫。此外,骨盆腔沾黏及伴隨異位性子宮內膜腺體所製造之前列腺素、細胞激素等物質干擾卵巢正常功能及排卵能力,當疾病嚴重度加劇時,婦女的受孕能力亦會隨之降低。

子宮內膜異位會依患者狀況及欲達成之目標作為治療考量,可使用藥物、手術或兩者合併治療。手術治療大致分為傳統切除手術及腹腔鏡手術;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範圍過廣或沾粘嚴重者,建議採用傳統切除手術治療;若為年輕患者且具懷孕計畫,則傾向僅清除異位之子宮內膜、沾黏組織等,並儘量保護正常組織以維護生育能力。然當患者無生育規劃,且藥品治療成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藥品引起之副作用時,或許可考慮直接摘除有病灶之卵巢或子宮等來避免疾病復發。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常伴隨骨盆腔、腹部及經期疼痛,故在藥物治療上會先選用非類固醇類消炎鎮痛劑及口服避孕藥來達到緩解症狀,當以此兩類藥物治療3-6個月後仍未達適當成效時,可考慮改用danazol、gestrinone、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等其他藥物,或先採用手術清除病灶後,再搭配藥物作為術後輔助治療。

非類固醇類消炎鎮痛劑可抑制環氧酶降低前列腺素生成以抑制後續發炎反應,緩解因子宮內膜異位而造成之經痛、骨盆腔疼痛等問題,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之疼痛的首選藥物,然為達止痛療效而大量使用後,仍常見腸胃道不適、頭痛、頭暈及腹瀉等副作用。

口服避孕藥內含雌激素及黃體素,服用後兩者血中濃度提升,引起負回饋機制而抑制排卵,此外,過多之黃體素會干擾雌激素作用,抑制子宮內膜增厚,進而引起子宮蛻膜化來造成子宮內膜組織萎縮,因此減少子宮腺體之前列腺素合成,可緩解經痛及經血量過多等問題,故臨床症狀輕微之子宮內膜異位婦女尚無懷孕計畫時,可以選用口服避孕藥作為治療藥品。

黃體素製劑 (如norethindrone或medroxyprogesterone等),不但具有造成子宮內膜組織萎縮之益處,並可降低荷爾蒙合成以緩解症狀,然而長期高劑量服用此類藥品時,易有體重增加、子宮不規則出血及憂鬱等副作用,導致無法耐受。研究顯示,含黃體素 (levonorgestrel) 之子宮內投藥系統,其療效和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相當,雖有陰道點狀出血之副作用,但可大幅降低全身性副作用,且療效長達5年之久,不失為另一用藥選擇。

Danazol自1980年起即為子宮內膜異位的標準治療用藥,主要藉由抑制腦下垂體-下視丘-卵巢軸線,使體內雄性激素上升且伴隨雌激素下降現象,干擾正常排卵週期而呈假性停經狀態,以降低子宮內膜異位所伴隨之疼痛。常見副作用為體重增加、皮膚出油、臉潮紅及多毛等。

Gestrinone為一合成性類固醇荷爾蒙,具有抗黃酮脂酮、抗雌激素及些微雄性激素活性,並可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使患者達到假性停經狀態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服用方式乃於月經週期第一天及第三天各服用一顆,並於之後每週同樣兩天服用相同劑量至6個月療程結束止。常見副作用則有痤瘡、熱潮紅、體重增加、多毛及聲音改變等。

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 (如leuprorelin或goserelin等),藉由模擬體內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作用,負回饋抑制腦下垂體分泌濾泡刺激素及黃體生成素,降低血中女性荷爾蒙濃度並抑制排卵,使患者處於假性停經狀態來抑制子宮內膜增生。由於有熱潮紅、青春痘、骨質流失及乳房脹痛等副作用,一般不建議使用超過6個月,但當臨床上需長期使用時,會同時採用「回加性荷爾蒙補充療法」來降低骨質流失及雌激素缺乏症狀。

研究發現,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內芳香環轉化酶之濃度較正常組織高,而使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如anastrozole、letrozole 等得以應用於此疾病,成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輔助用藥的新選擇。

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用於改善子宮內膜異位引起之疼痛等問題,但子宮內膜異位之治療以緩解不適症狀為原則,而非以清除病灶多寡為出發點,加上目前尚無治癒之有效方式,故需以個人狀況作為治療考量。因為即使已接受手術清除大部份病灶,甚至搭配術後輔助藥物治療,仍有多數人會歷經疾病復發而再次降低其受孕機率,因此若患者因子宮內膜異位造成不孕但有生育規劃時,建議其於療程結束後把握時機生兒育女,同時應定期追蹤復發之可能性。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