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失去腎臟功能!怎麼活下去?

有首新疆民謠歌詞說「……美麗小鳥一去無蹤影,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的確健康如青春般,當失去時可能永不再回。器官失去功能,可以是正常的老化過程,但更常是疾病所造成的後果。醫學的發達解決了許多急性感染、營養失調等問題,然而對於慢性疾病造成器官功能的喪失,卻仍然未能完全克服。於是腦退化或中風的病人成為癡呆症或全身不遂,心肌病變患者飽受心臟衰竭之苦,肝硬化病人最後因各種併發症而不治。就像車子更換零件,這些病人除非能獲得一顆功能正常的器官,否則當退化性疾病導致器官功能完全喪失時,幾乎就是生命的終點。


然而在此無奈中,只有腎臟功能衰竭時,除可換腎外,還能以透析治療〈俗稱洗腎〉的方法,非但可繼續維持病人的生命,並且還能正常工作回歸社會。雖然罹患腎衰竭導致尿毒症是何等不幸之事,但比起其它器官衰竭之命運,在生命延續的掌握,生活品質的追求,及自我價值的肯定上,腎衰竭病人又何其有幸。


腎臟的主要功能在排泄廢物維持體液及電解質平衡,一般腎臟因疾病使其功能降至五%以下時,殘存的腎功能便不足以應付身體代謝需要,此時會出現各種明顯的症狀,包括意識障礙、肺水腫、心衰竭、貧血、高血鉀::等危及生命的傷害。為繼續維持生命必須要有代替腎臟功能的方法,將多餘的代謝廢物、水分、電解質等物質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功能。


經多年來的發展,目前尿毒症患者之腎臟替代療法主要包括「腎臟移植」及「透析」兩種。「透析」又可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兩大類。不論腎臟移植、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皆有其好處及缺點。但總歸說來,病人之生活品質仍以腎移植最好,只是國內器官捐贈風氣不盛,病人不易獲得腎臟來源,因此絕大部分之尿毒症病人仍以透析做為長期治療方式。


台灣自民國五十年間引入血液透析,五十八年完成第一例腎移植,七十三年引入連續性活動性腹膜透析,三十年來不知曾拯救多少尿毒症患者,使其重獲新生。隨社會經濟的繁榮與醫學水準的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更因慢性疾病及其併發症的增加,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尿毒症患者進入透析治療。台灣地區至八十四年底止,共有一萬七千多人正在接受透析治療。其中血液透析患者約一萬六千人,腹膜透析患者約一千人,透析最久的病人已超過二十年,約有八百人已接受透析治療十年以上。整體說來,台灣透析治療水準良好,透析患者之生存率亦較美國好而與日本相近。


因此罹患尿毒症故然誠屬不幸,但在無奈中何不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事實,更何況尿毒症並非絕症,在種種替代性療法的治療下,病人仍可正常生活工作,過去患者最擔憂之醫療費用支出,如今在健保的照顧下已無經濟的負擔,更可以樂觀積極地去規劃未來的人生。

本文作者:黃尚志副教授、賴永勳教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