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憂鬱症是失智症的預兆嗎?老年人的失智症與憂鬱症

神經生成
人類的大腦有兩處的神經幹細胞可以復活再生,一處是負責研判味覺的嗅球區,另一處是負責學習、記憶與調節壓力的海馬迴。
憂鬱、老化及過度的壓力會讓海馬迴逐漸萎縮,使得神經纖維的樹狀突與軸突之間執行傳遞功能的突觸凋零、死亡,而失去學習、記憶力與壓力調節的作用。若透過各種內因性的神經生長因子,例如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舞蹈治療、懷舊治療、娛樂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等)以及外因性的神經生長因子,例如陽光、精油按摩、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等來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恢復其神經功能。


憂鬱症是失智症的預兆嗎?
老年人的失智症及憂鬱症時常互為相關,並混為一體,老年憂鬱症可出現注意力差、解決問題的組織能力發生困難,因為其背側前額皮質層DLPFC缺少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的刺激,使其執行功能降低及認知功能退化,例如被動、孤立、表情木訥、缺乏興趣、對資訊的處理過程緩慢而少有悲傷的情緒、少愧疚感、少焦慮不安。腹內側前額皮質層(VMPFC)及杏仁核負責憂鬱情緒表現,悲哀事件會觸動憂鬱患者活化VMPFC及杏仁核產生憂鬱情緒,但快樂事件則不活化。有些專家稱此前額紋狀體功能異常的徵候群為『憂鬱執行功能異常』表現出精神運動遲緩,對活動減少興趣、缺乏病識感,執行日常生活的活動行為退化,而逐漸演變成失智症,對於抗憂鬱劑效果差,但對多巴胺催動劑如amantadine及抗膽鹼激素酶抑制劑的使用有助益。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Dr.Steffens提出『血管型憂鬱症VascularDepression』名詞:好發於老年人,常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腦中風、糖尿病或心臟血管疾病。多呈現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運動遲滯,較少焦躁不安、較少愧疚感、少病識感,無憂鬱症的家族史、有社會功能退化。腦部造影檢查有小血管的梗塞,MRI呈現腦部深層白質及皮質下灰質度較高,顯示出腦血管之損傷,單使用抗鬱劑效果差,可演變成失智症。


有效的治療老年憂鬱症就可改善其認知功能,但無法回覆到年輕時代的認知功能程度,特別是記憶力及執行功能,因此老年憂鬱症可能也是阿茲海默氏症病發的先兆。約有一半患有憂鬱症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於五年內會出現無法復原、不可逆的認知功能受損。血管型憂鬱症可以加服抗凝血栓劑,例如Aspirin、銀杏及防止腦血管缺血的循環、擴大細小血管的藥劑,但最重要的,必須參加介入性活動或身體的復健治療才能夠發揮藥物的功效,好像汽車加了油必須要發動馬達引擎,汽車才能行走,才有效果。


持續性的介入性活動之功效
年輕時代若興趣狹窄,不懂得培養正當的娛樂、嗜好、藝術或各項生活調劑的習慣,到了晚年想要學也學不來,亦沒興趣及動機來學習新的嗜好或各種技藝,整天呆在家裡看電視或沈思獃坐,社會化生活孤立及退縮,成天躲在又暗又小的房間內,減少外界的刺激,產生感覺剝奪,導致越來越退化。核子醫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正在看書思想,做手工藝品、打麻將、拉琴等精細技巧動作的時候,腦內的紅色區增加,藍紫區減少,表示腦內血液循環流量增加,葡萄糖的吸收量及腦細胞的活動量亦熱絡起來,而活化了腦神經細胞;反之,靜止不動也不思想的狀態下,腦內呈現大部分的藍紫區,顯示了腦細胞的沈寂狀態,而氧氣及營養吸收不良,腦內的毒素排泄受阻而逐漸形成腦細胞的萎縮、頹退等,容易導致失智症。所以於年輕時期即應該趁早養成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嗜好、藝術等生活調適的習慣,以備晚年時期仍然可以繼續享受生活的樂趣,活化腦細胞而防制老年失智症的發生及惡化。


有研究指出知識程度愈高,常常思考、常常學習的人就愈不會患失智症,可能的原因是:思考或學習的過程會活化近事記憶區的海馬迴幹細胞分化成錐狀神經細胞與永久遠事記憶區(顳葉區與皮質層)之間的溝通,愈溝通愈活化腦神經細胞(核子醫學檢查呈現較多紅橙區),其樹狀突會代償性地增生,且微膠質細胞的活力更強,更快速清除β-類澱粉蛋白。


另外,先天智商較高的人,也較喜歡動腦筋,勤於思考與學習,也許他們天生的微膠質細胞活性就很強,或是β-類澱粉蛋白的產量先天就很少,而較少發生阿茲海默氏病,因此後天的多學習,跟先天智力較高的人比較不會罹患失智症。短暫打麻將可以刺激大腦,活化腦神經細胞,口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一起互動。長時間被動的呆坐看電視並不好,腦神經細胞會遲鈍,容易形成失智症。參與社交活動(社區大學、長青學苑、教會生活等)會刺激老年人的創意。有機會主動去參加任何活動(手工藝、彈琴、看書報、烹飪、運動等)都可以促使海馬迴腦細胞樹狀突增生,活化微膠質細胞,清除腦內的廢物毒素及β-類澱粉蛋白,而讓大腦更有活力主動想要做事情的動機等良性循環。運動可以增加腦內血清素分泌而降低可體素醇,促進神經生成;陽光刺激腦內正腎上腺素來活化星狀細胞而增加神經生長因子,促使仍存活的神經軸突axon及樹狀突dendrite纖維增生來代償凋零而不能再生的神經原功能,降低失智症的頹退。多作義工,服務人群,以及「終身學習、社區關懷」才能夠預防老年癡呆,猶如先天聰明的人較勤於動腦筋,而常動用頭腦的人也會更聰明之良性循環,較不致於產生失智症。

本文作者:台中榮總 精神部老年身心科 主任 卓良珍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