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小心!腳痠麻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民眾如果發現自己走路不到一會兒就要休息,無論天氣如何,雙腳總是冰冷、經常痠麻,門諾醫院血管外科許文憲醫師提醒,這極有可能是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以往這類症狀容易被認為是骨科疾病或是神經方面的問題,往往看了很多醫師,吃了不少消炎、止痛藥卻未見效,許文憲醫師說若未及時醫治,恐將造成肢體缺血性壞死,而面臨需截肢的地步。


去年開始,門諾醫院設立周邊血管疾病特別門診,由血管外科許文憲醫師看診,透過非侵襲性血管動力學檢查及核磁共振血管攝影,可了解周邊血管阻塞狀況。


許醫師強調,慢性血管阻塞或動脈硬化過程,是屬於一種緩慢進行的疾病,臨床上依症狀分為四級:1、偶爾感到下肢麻感,皮膚溫度下降。2、「間歇性跛行」(走路約五十至一百公尺便覺得疼痛難耐,一定要休息一下才能繼續走)。3、稍微活動就感到腳部痠痛,必須即刻休息。4、連躺臥在床都覺得腿部疼痛,或已出現腳部皮膚潰爛壞死現象。民眾如發現自己有1、2級症狀,應提高警覺儘速至醫院檢查。


七十歲的王先生,過去幾年經常覺得右腳痠麻、疼痛、下肢冰冷,且越來越不能走路。後因突發性的右下腹疼痛、右腳冰冷無力,經由急診進入門諾醫院時,才發現下肢已無脈搏。在做了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後,確認為周邊動脈阻塞,所幸及時給予手術治療,這才避免截肢命運。


許醫師說明手術治療過程:手術前給予病患肝素(Heparin)靜脈注射,以阻止血栓向上堆積,同時注射前列腺素E1(PGE1)以擴張血管。並於隔天由後腹腔進行血管內栓塞物去除及繞道手術,於腹主動脈與右髂動脈交接處,取出一約小指頭大小的血栓硬塊,同時於病灶處接上一條直徑0.8公分的人工血管,將血流繞道至股動脈,手術後病患右下肢血循改善、患肢體溫升高、而痠麻痛的感覺亦消失。


過去半年以來,門諾醫院血管外科團隊已成功為超過十名以上的病患進行栓塞物去除及繞道手術,若再配合腰交感神經切斷術,能有效改善病人患肢的血液循環狀況。此外,外科醫師也與復健科醫師合作,術後進行相關復健,更能使病患及早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


許醫師解釋,關於腹主動脈到髂動脈的這類手術,可分為經前腹腔及難度較高的經後腹腔開刀途徑來進行。經後腹腔途徑的傷口僅約十至十二公分左右,比起傳統的經前腹腔手術所需二十公分的切口要小,由於對臟器傷害較小也不易發生併發症,相對就可以縮短住院日,可以減輕家屬照顧上的壓力。


此外,近年來血管內支架植入手術在歐美國家已廣被採用,但這種動脈內支架的植入僅適用於四公分以下的狹窄,而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人通常其阻塞範圍達五至十公分,因此,目前的技術及材質都不適用於這類病人。造成周邊動脈阻塞的主因是動脈粥狀硬化。許醫師提醒民眾,如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有家族性心血管病史的人,必須定期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況;抽菸、喝酒、吃檳榔,會導致年輕族群血管提早老化。而攝取均衡營養,適度補充維生素B群,則有助於減緩血管硬化或阻塞的發生;另外,日常飲食中也必須要避免高鹽分、高油脂類及刺激食物的攝取。

本文作者:許文憲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