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疼惜咱的腰子-認識慢性腎臟病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死因統計,在民國98 年,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羣及腎病變”的國民人數,在國人前十大死因排行榜中名列第十名。
許多腎臟病患者往往已經生病了卻不自覺,主要在於初期症狀往往很輕微,比如小便有泡沫(蛋白尿)、血尿、每日的排尿量漸漸變多或變少、下肢水腫、血壓偏高等。


如果一直拖到病情加重,比如呼吸困難、精神及胃口明顯變差,人很不舒服時才去就醫,往往已經進入腎臟病的後期階段了,此時腎衰竭的併發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合併症一一浮現,導致就醫次數頻繁造成醫療支出大幅增加。
此時患者可能因為身體虛弱無法工作而沒有收入,有時甚至需要家屬的全心全力照顧,如此將使得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陷入困境;患者如果中年殞命,對家庭以及社會都是一個損失。在這裡,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正常人的腎臟功能,以及慢性腎臟病。


正常人的腎臟,具有一些功能,包括:
(一)因應我們攝取水分的多寡,調節排尿量。
(二)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比如尿素,肌酸酐等,排出體外。
(三)維持血液中的鈉鉀鈣磷等電解質濃度的平衡。
(四)維持血液中酸鹼度的恆定性。
(五)分泌荷爾蒙,比如腎素(renin),紅血球生成素,或者協助製造荷爾蒙,比如維生素D。


然而,當腎臟組織受損一段時間後,可能導致腎臟功能的永久性損傷。經過治療追蹤三個月以上,假如腎臟功能仍然無法回復正常,此時可稱為罹患了“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腎臟本身出問題,比如A 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 Ig A nephropathy) ,也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的疾病所導致,比如糖尿病、高血壓。


至於慢性腎臟病的病程分期,可配合評估腎絲球濾過率(單位: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的高低,是否合併有蛋白尿、血尿或經由影像學檢查發現異常的腎臟形態,來區分其嚴重程度。


由輕而重依序分成第一期至第五期。關於每個時期的區分以及醫療因應方式如下:
(一)第一期:腎絲球濾過率在90 以上,同時合併有腎臟損傷。因應方式為及早診斷及治療,治療合併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產生。
(二)第二期:腎絲球濾過率介在60 至90 之間,同時合併腎臟損傷。因應方式為評估腎臟病病情的進展程度。
(三)第三期:腎絲球濾過率介在30 和60 之間。因應方式為評估及治療腎臟病的併發症。
(四)第四期:腎絲球濾過率介在15 和30 之間。因應方式為開始向患者介紹“腎功能替代療法”,讓患者有時間考慮日後接受何種治療方式。
(五)第五期:腎絲球濾過率在15 以下。當尿毒症症狀出現時,經過腎臟科醫師的評估,並跟病人和家屬取得共識後,安排接受“腎功能替代療法”(包括血液透析治療,腹膜透析治療或等待接受腎臟移植),或者是採取保守性的安寧照護。


近年來,台灣地區尿毒症患者的新發生率及盛行率在世界上的排名都名列前茅。面對腎臟病,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往往能有效改善預後,減緩腎功能的退化速度,降低尿毒症的發生率,進而減少醫療的支出。


有鑑於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對慢性腎臟病的保健及防治。除了對到院就醫的腎臟病患者,從事治療及衛教外,腎臟科醫師及慢性腎臟病護理師也主動走出醫院大門,到公共場所實地演講,或者是利用傳播媒體,向一般民眾宣導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及防治。


尿毒症並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當小便有泡泡,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了,或者是經由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應該及早就醫。即使罹患了慢性腎臟病,假如能定期回腎臟科門診追蹤,並且配合適當的保健,也許終其一生都不會踏上尿毒症的命運。

本文作者:奇美醫院 腎臟科 郭育淇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