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如何認識『慢性支氣管炎』

定義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bronchitis)是由於感染或非感染原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粘膜黏液分泌增多,及其周遭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發作持續3個月,連續2年或以上,並能排除心、肺其他疾患而反覆發作,即,長期咯、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覆發作為主要特徵。本病早期症狀較輕,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後緩解,且病程緩慢,故不為人們注意。晚期病變進展,部分病患可發展成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並發阻塞性肺氣腫時,肺功能遭受損害,影響健康及勞動力極大。本病為我國常見多發病之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4%,多發於中老年人,50歲以上可高達13%。吸煙患者明顯高於不吸煙患者,主要症狀有︰


 


咳痰︰清晨、夜間較多,呈白色黏液或漿液泡沫性,偶有血絲,急性發作並細菌感染時痰量增多且呈黃稠膿性痰。


咳嗽︰初咳嗽有力,晨起咳多,白天少,睡前常有陣咳,合併肺氣腫咳嗽多無力。


喘息︰見於喘息型,支氣管痙攣伴有哮鳴音。


 


範圍


 


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屬於中醫學的“咳嗽”、“痰飲”、“咳喘”範疇。本病的發生與發展常與外邪的反覆侵襲,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急性發作期,大多因肺氣虛弱,衛外不固外邪入侵,以致咳嗽反覆發作;或因久咳不已、反覆發作,或因年老體虛,肺脾腎氣虛,水津不布,痰飲內停,阻遏於肺,引起長期咳喘,或因吸煙、飲酒等原素傷及於肺,進而形成本病。病變經久不愈,則肺脾損及於腎,故病情嚴重者常伴有氣喘不能平臥,動則尤甚等腎不納氣之候。


 


◎慢性支氣管炎在中醫方面之病因病機:


 


.邪虛交織是致病因素


 


1.外邪侵襲


 


現代醫學認為:感染、寒冷、粉塵、煙霧、有害氣體等是“慢支”的常見致病因數。而中醫強調:外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肺氣被束,肺失宣肅,通調失司,津化為痰,或外邪引動內伏之停痰宿飲,阻塞氣道,使肺氣上逆而發生咳喘、吐痰等症;或可因寒濕浸漬,陽氣受遏,水精失運,蓄積成飲。外因以風寒為主,在肺虛衛外力弱時,更易侵入肺系而發病。而寒邪久鬱化熱,或感受溫熱之邪,則有痰熱、燥熱等不同表現。


 


2.臟腑功能失調


 


肺氣不足,衛外力弱,極易感受外邪而發病,進而子病及母,脾運力弱,液停為痰;亦可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油膩,中陽受損,脾運不健而水濕內聚。濕從寒化為飲,濕從熱化為痰。進而土不制水,蒸化失職,水泛為痰。且年老病久,腎氣不足,攝納無權,則喘促難續,合併痰飲內盛,則成上實下虛之重症。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水氣不能蒸化,上泛為痰飲;陽損及陰,或久咳傷肺,肺津耗傷,金不生水,腎陰虧損,虛火內熾,熬煉肺津成痰,皆可引起痰壅氣阻,肺腎陰虛之陰虛痰飲證。


 


3.氣血失調


 


肺主氣、司呼吸而朝百脈,反復感受外邪,痰濁壅阻肺氣,內外合邪,氣機壅塞,血滯不行而生瘀;脾腎陽虛,飲邪凝聚,一方面阻遏氣機,一方面損傷陽氣,氣機失之溫運,均可導致血行凝滯,進而形成瘀證,此外,熱傷津液,液傷津少,血行不利,亦可致血瘀。


 


由此可見,“慢支”為病,外因是邪,內因是虛,其病情之複雜,在於病程的不同階段,外邪與內傷交互作用,二者不可偏廢,只有主次之分。這是該病的特點之一,只是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肺脾腎臟腑功能失調,比外邪的侵襲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但在急性發作期,以邪盛為主時,則屬實證為急。日久還導致氣血失調,氣滯血瘀,甚至肺病及腎,肺病及心,因而出現腎不納氣,腎虛水泛;或心陽不振,虛陽外脫等複雜重症。


 


.痰飲阻肺是基本病機


 


人體津液的產生、輸布和排泄,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與肺、脾、腎、胃及大、小腸和膀胱等臟器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導致痰飲的病因病機多樣複雜,肺、脾、腎三髒,上、中、下三焦之間,每每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多因素,多環節的病理機制。


 


1.上焦不治,肺失宣肅、水泛高源:


 


外邪犯肺,肺失宣降,上不能宣發皮毛,下不能通調水道,上焦不治,津液輸布失職,水泛為痰飲。痰飲既成,又能閉阻肺氣,肺閉痰阻,則上焦愈加不治,乃致虛實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使慢支病情不斷加重。


 


2.中焦不治、脾失健運、水留中宮:


 


飲食不節、恣食生冷,或冒雨涉水,寒濕下受等,均能導致中陽受遏,脾失健運,津液停聚,此時脾(胃)既不能上輸精微於肺,滋養肺金而助其固表,又不能助腎以化氣行水,肺、脾、腎互受其害,痰飲聚留於中州。


 


3.下焦不治、腎氣不化、攝納無權:


 


因久咳、年老、勞欲過度,肺脾氣虛,氣損及陽。腎陽不足,脾陽不振,水無所制,氾濫成痰飲;腎陰不足,無以上承,肺失濡養,肺陰虧虛,肺腎陰虛,虛熱內生,煉津為痰;腎氣不足,膀胱氣化無源,則水道不利,痰飲內停,逆射於肺而成支飲,甚則水濕泛溢於肌膚而為溢飲。


 


總之,“慢支”在不同病期或病程階段,其臨床主症各異,痰飲阻肺是其病理基礎,對痰飲的辨證論治是“慢支”的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


 


中醫診斷標準


 


1.風寒束肺證


主症:咳喘痰多,惡寒肢冷,痰白清稀多泡沫,痰易咳出。


次症:咽癢,不發熱或低熱,口不乾渴,鼻塞,流清涕,尿清長,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滑。


 


2.風熱襲肺證


主症:咳喘痰多,痰黃或白黏難咳出,發熱惡風。


次症:口乾咽痛,便幹尿黃,鼻塞,流濁涕,舌紅苔黃,脈浮滑數。


 


3.風燥傷肺證


主症:於咳無痰或痰少難咳,鼻乾咽燥,痰中帶血絲,咳甚胸痛。


次症:惡風發熱或不發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浮滑或浮數。


 


4.痰濕壅肺證


主症:咳嗽氣粗,痰多黃稠。


次症:口幹口苦,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5.痰濕犯肺證


主症:咳聲重濁,夜重日輕,痰黏量多。


次症:乏力肢重,面部虛浮,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或滑。


 


6.肺氣虛弱證


主症:咳聲無力,日重夜輕,多為單咳或間歇咳嗽,痰量少稀白。


次症:惡風,自汗,易感冒,舌淡苔薄,脈細弱。


 


7.肺腎陰虛證


主症:乾咳無痰或少痰,不易咳出。口乾咽燥。


次症: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氣短眩暈,腰瘦肢軟,舌紅少苔或苔光剝,脈細數。


 


8.脾肺兩虛型:


主證:咳嗽氣短,聲低乏力,神疲倦怠,大便溏薄


次症;自汗納差,胸脘痞悶,每遇風寒則咳嗽氣喘發作或加重,苔白薄,脈濡緩。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部定副教授


上仁達醫醫療診所主治醫師兼學術副院長

本文作者:葉宗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