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放射治療時之中醫輔助療法

放射治療就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殺死腫瘤細胞,以及阻止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分裂;所以用來治療癌症,減少腫瘤局部復發的機會,或者緩解因為腫瘤引起的不適症狀。放射治療也稱「電療」,不過「放療」應該是比較合適的簡稱。放射治療期間,正常細胞當然也會受到影響,不過正常細胞的修復能力比腫瘤細胞良好,通常在放療後可以恢復原本的正常功能。

中醫治療包括內服或外敷中藥,以及針灸治療,可以緩解治療期間的副作用,並且在放射治療完成後促進身體回復正常。另外合併中醫藥治療以提高放射治療的療效,也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也是目前新興的研究課題。

放射線在中醫歸類為「火熱之邪」,會損津耗液,灼陰傷血,長久下來影響氣血流布與經脈運行,進而表現口乾、咽喉疼痛、局部肌肉纖維化……等種種症狀。中醫治療如何幫助患者緩解不適並回復身體「正氣」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罹患的疾病、放射治療的部位與不同的副作用,以及就診當時的「望、聞、問、切」四診記錄,診斷、用藥或用針,來緩解副作用的症狀,並且調理體質、回復身體「正氣」。

放射治療引起的的副作用依據身體部位、照射劑量而不同。一般頭頸部放射治療在初期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口乾、口腔潰爛、咽喉痛、味覺遲鈍或改變,中、長期副作用則包括落髮、蛀牙或牙齒敗壞、唾液不足、吞嚥或咀嚼困難。中醫藥的內服、外敷(洗)療法可以改善口、咽、喉、齒的症狀。而針對放射線治療導致的唾液腺萎縮,近期則有研究報導針灸治療可以增加萎縮唾液腺的唾液分泌。

胸腹部的放射治療在初期會導致咳嗽、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咽喉灼熱以及胃部灼熱或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直接影響患者的攝食與營養狀態。中醫多由「健脾、益氣、養陰」入手,改善症狀並盡快回復「脾胃」的正常功能,以求患者盡早恢復食慾、正常進食,才有體力繼續接下來的療程。

婦癌與泌尿器官之癌症則因為放射治療的部位以下腹部為主,治療初期引發的副作用包括腹瀉、裏急後重、解尿異樣感或疼痛。中醫多由「養陰、益氣、清熱」入手,內服中藥或針灸治療都可以改善症狀。少數患者在治療後半年到一年半會出現血便、血尿的症狀,這些放射治療所引起的慢性發炎症狀,在比較長時間的中醫治療後還是可以獲得改善。

身體接受體外放射治療的皮膚部位在治療初期,會發紅、發熱與作癢,一個月之後漸漸脫屑,之後則可能發生局部色素沈澱的症狀。

中醫針對發紅、發熱、作癢的皮膚炎,有內服與外敷療法可以緩解症狀;而患者即使沒有特別尋求治療,經過較長時間的自我修復,皮膚的發炎通常也會痊癒。另外接受放射治療的身體局部還可能發生肌肉纖維化與血管病變。國外研究報導指出放射治療與血管疾病如中風有一定程度的相關。建議患者在放射治療結束後,尋求醫師調理體質,並配合適當的運動與合宜的生活作息,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肌肉纖維化的預防則必須在放射治療期間就勤於練習與運動;例如頭頸部接受治療的患者就須多做張口運動。血管病變會增加血管疾病的發生機會,肌肉纖維化則直接影響生活品質,這兩者是更需要關注與預防的放射治療副作用。

日新月異的各種西醫療法,加上奠基於千年傳承理論與經驗的中醫,可以為病痛所苦的人們帶來更好的治療結果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本文作者:台中榮總中醫科 江佩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