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內分泌常見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在內分泌科的病人中,甲狀腺的病患族群佔極大的比例,今天幫大家介紹甲狀腺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葛瑞夫症(Graves’disease)。在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疾病分類裡,葛瑞夫症約佔了九成的比例,其餘的疾病包括亞急性甲狀腺炎、機能亢進性甲狀腺節結病等。葛瑞夫症是在1935年,由一位愛爾蘭籍的醫師首先發表病例報告,後來便以他的姓氏命名此疾病。

甲狀腺荷爾蒙是維持身體機能的一個重要激素,促進身體裡各項新陳代謝,能讓我們保持活力。而葛瑞夫病的患者,血液中會有一種自體免疫的抗體,容易與甲狀腺上的接受器結合,使得甲狀腺分泌大量的甲狀腺荷爾蒙,並造成甲狀腺瀰漫性增生。進一步就會造成甲狀腺高能症(或稱甲狀腺機能亢進),交感神經被活躍起來,表現出來就是脈搏增快,腸道蠕動增快,汗腺分泌增多,而且食慾增加。但是因為消耗的程度更加快速,所以病人所呈現出的大多反而是體重下降。

甲狀腺機能過高(亢進)的臨床症狀,包括:有焦慮、易流汗、怕熱、手抖、心跳加速、失眠、食慾變好卻體重減輕,和甲狀腺腫大的狀況。有的人會伴隨著肌肉無力、眼瞼水腫、流淚及眼球酸痛的症狀。少數的病人求診時,可能已經有眼球肌肉增厚,導致突眼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產生複視,眼皮無法闔上的窘困。

診斷葛瑞夫症除依賴臨床表現外,主要需做甲狀腺功能抽血檢查,如總甲狀腺荷爾蒙(T4)血液濃度,游離甲狀腺荷爾蒙(FT4)濃度,和促甲狀腺素(TSH)。此外,抽血檢驗甲狀腺接受器抗體(TRAb)的效價,在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鑑別診斷上也有一定的意義。

葛瑞夫症的治療,主要有三種選擇: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和手術治療。抗甲狀腺藥物主要是抑制甲狀腺素的製造。放射性碘治療能破壞甲狀腺,而手術切除掉部分的甲狀腺以達到降低甲狀腺荷爾蒙血液濃度的效果。不論使用何種治療,病患必須注意避免食用高含碘食物。至於某些葛瑞夫症患者會有眼部病變或是突眼,但一般都不算嚴重,只要您好好控制甲狀腺功能,並配合簡單的護眼方法和戒菸等就能讓您的眼睛病情維持穩定,然而少數病人無論甲狀腺功能已穩定或控制不良者,仍會有嚴重的眼部病變,甚至往往會需要使用類固醇治療,或是尋求眼科醫師作手術的評估。

在台灣,有許多醫師採用抗甲狀腺藥物通常會用來作為第一線的治療,這是因為適用的範圍廣, 藥物效果好並且風險較小, 目前有Propylthiouracil以及 Carbimazole這兩種藥物,但是抗甲狀腺藥物的治療,通常在至少使用1至2年以後才能逐步停藥,但需注意停藥後會有病情復發機會。抗甲狀腺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搔癢及胃腸不適,少數的病人會有肝功能上升的情形。有極少數的機率,會出現顆粒白血球的低下,發生此狀況的病患就會有伺機性感染的風險,所以在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下的病患,如果有突然的喉嚨發炎或是發燒,必須特別告知醫師進行評估。

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時,常會合併使用β-阻斷劑,作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療法。此外,接受抗甲狀腺藥物後的病人,停藥後的復發率相對較高,有接近一半的病人在兩年內有復發的機會。對於藥物治療後,仍無法順利停藥的病人,或是停藥後產生復發者,可以考慮放射性碘或是手術治療。

放射性碘治療的優點除了便宜方便之外,它對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效果相當不錯,一般僅治療需服用一次即可,而且約1-2個月的時間就能把血液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降至正常範圍。但臨床上也有少數甲狀腺亢進病人需服用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放射線碘治療。其中需注意的是兒童和孕婦甲狀機能亢進病人,或是近期有懷孕準備的女性,萬不可選擇放射性碘治療,因為它可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放射性碘治療的副作用是接受此療法的患者在數年後會有導致病患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情形,並且發生率隨時間越久仍會持續上升。因此接受此療法的病患需要長期追蹤,當有甲狀腺功能低下時,會需要甲狀腺荷爾蒙的補充治療。放射性碘治療已經被使用超過五十年,目前並不認為此治療會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

經過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或是不適合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的病患,或者甲狀腺腫大的程度已經造成壓迫,導致呼吸或是吞嚥困難的時候,就會直接考慮以手術切除一部份的甲狀腺體,以減少甲狀腺過度製造甲狀腺素。但是除了要承受一般的麻醉及開刀風險之外,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喉返神經受傷導致聲音沙啞,或是副甲狀腺被意外切除,導致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然而隨著醫學的發展及外科技術的精進,發生的機率已經降低非常多。

葛瑞夫症的治療目前雖有三種可供選擇,如上描述,各有優缺點。各國採用的第一線治療實際上也是有所差異,所以您可於看診時充分與醫師溝通,依照患者本身的需求來選擇治療方式,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本文作者: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 蘇碩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