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產科高階超音波的迷思 高層次超音波及4D立體超音波

在台灣的婦產科醫師常常面對一個孕婦的問題,就是到底需不需要做高層次超音波或是4D 立體超音波? 其實醫用超音波有它的臨床價值,但是臨床上又很怕這些工具遭到濫用,以下就高層次超音波及4D 立體超音波稍微解釋一下。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依美國超音波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IUM)的產前超音波準則,常規超音波的使用在於測量胎兒的頭徑及腹圍等生長測量、以及胎盤和羊水的描述。而所謂高層次超音波,用意在對胎兒的器官做一系統性的掃瞄,並非使用的機器有所不同、或胎兒曝露能量較高,且其使用一樣受到超音波物理特性及胎兒發育的種種限制,使得準確性最高仍僅達80%左右。

其檢查限制為:
超音波的檢查報告,只能判讀為: 在這個週數的檢查下,有否篩檢出胎兒任何異常的狀況。若無檢查出有異常狀況者,並不代表胎兒即是正常、沒有疾病,因為有的胎兒疾病會在較大週數、甚或出生後才出現,或已出現但超音波並無法診斷這類問題。

胎兒的智商、視力聽力、有無胎記、或是否有生化代謝異常等,是絕對無法以超音波診斷出來的。

除以上限制外,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胎兒、不同的母體懷孕環境,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導致同一疾病在某些胎兒不易或完全無法被診斷出來,這些原因可包括如下:

(1) 超音波的物理特性: 超音波是一種人類耳朵聽不到的聲音,需要水及軟組織來做為傳導介質,超音波無法穿過骨頭或空氣的阻隔,因此檢查的準確性會有許多的限制。若母親腹部脂肪組織太厚、胎兒趴臥、或骨頭阻擋,皆會造成許多器官無法判讀,而無法發現某些異常。例如,顎裂因缺陷位於頭骨內,無法由超音波看出。另外,羊水過多會導致胎兒距探頭過遠而影像不清,羊水過少則胎兒四肢骨骼重疊、阻礙聲波進入,兩者均大大減低檢查的準確性。

(2) 超音波解析度: 微小的胎兒缺陷無法完全辨識。例如: 較小的心室中隔缺損或動脈弓狹窄,不易由超音波診斷。又如神經管缺損通常位於尾脊皮膚的小破洞,產前也不容易發現。

(3) 不同的胎兒發育階段: 早期正常的胎兒篩檢,並無法保證妊娠後期或出生時仍為正常,因為有許多特殊疾病出現於妊娠末期,甚至在出生後才開始發生或出現( 如先天性橫膈膜缺損、氣管食道廔管、尿道下裂、隱睾症、無肛症、小頭症或小下巴症、肺部發育不良、胎兒水腫、巨腸症,及臍帶打結、繞頸或壓迫⋯⋯等等),故無法在早期(16 -24 週)即由超音波檢查發現所有胎兒的疾病,同時也無法由單次檢查即斷言以後均不會有任何問題的發生。

(4) 肢端異常( 指、趾異常):由於胎兒常處於握拳或活動狀態,幾乎無法由超音波確切診斷指( 趾)節異常( 手足內翻或外翻、多指、多趾、併指或指節缺失等等)。

(5) 先天性心臟病: 由於胎兒在子宮內的循環與出生之後的嬰兒循環並不全然相同,導致如心房中隔缺損或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先天心臟疾病,百分之百在子宮內無法看出。其餘如先天性肺靜脈回流異常、主動脈弓狹窄,主動脈或肺動脈瓣膜狹窄等許多先天心臟病,均很難在出生前作診斷。

4D立體超音波影像
3D 立體超音波,是利用電腦的影像處理系統,將每一張相鄰並排的2D 平面影像,重新組合後加上光影變化,產生胎兒的身體表面立體超音波影像。而所謂4D 超音波,乃是在3D 超音波影像外,多加一個時間向度( dimension ),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快速取得胎兒每個時間的3D 影像加以組合,因此有機會可以看到胎兒在子宮內活動的影像,其目的主要提供父母對胎兒部分構造的表面有所認識。

目前所使用的立體超音波,其診斷的準確性一樣受到2D 超音波影響而受到限制,甚至因為經過多重的處理過程,而導致準確性較傳統平面超音波為差。立體超音波的優點在於可判斷傳統超音波不易瞭解的空間資訊,或讓父母提早見到胎兒的容貌而增強母胎心理連結; 但相對而言較不易判斷內臟的疾病,且平面超音波無法看到的東西,也無法透過立體超音波組成影像。總而言之,4D超音波取像是以局部外表成像為主,並非以診斷全身器官為目標。

4D 超音波最好實施的週數,大約是在28週至34 週時,因為此時胎兒皮下脂肪已經開始累積,因此較易形成好看的圖片。有時可能會因為羊水減少,或是胎兒姿勢不佳,使得胎兒臉部和胎盤、子宮壁或是手腳貼近,不利於成像,可能需要較久的時間,請父母務必要有耐心等待。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靜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