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登革熱不上身,自我保護無可取代

炎炎夏日又來到,登革熱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台灣,登革熱又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係由蚊子(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或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傳播的急性病毒性熱疾,而以高熱、頭部、肌肉、骨頭、關節的奇痛,後眼窩痛以及發疹為主要症狀。

登革熱的傳染途徑經由病媒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約3-8天(可長達14天)。
病毒在蚊體內經8-12天的增殖,使蚊子具有感染力。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吮而受到感染,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間,病人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病媒蚊經叮咬病毒血症期的病患8∼12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其時期可能長達幾個月。

病媒蚊如在氣溫攝氏18度以下,吸取含有病毒之血液時,病毒並不會在蚊體內繁殖,故不具感染性。置於溫度攝氏18度以下,將會喪失感染,但如再度置於高溫時會恢復傳染性。

登革熱病媒蚊在台灣的分布,埃及斑蚊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各縣市,而白線斑蚊則分布於全島平地及1500公尺以下之山區。人對於典型登革熱的感受性並沒有年齡及性別的差異,大體上小孩子的罹患率相對低於成人,症狀以及經過亦較成人輕微,典型登革熱症狀雖然劇烈,但其致死率<1%,幾乎是零。

登革休克症候群(DSS)以未滿1歲(7∼8個月)的嬰兒以及2∼8歲的小孩最高,登革出血熱(DHF)或登革休克症候群(DSS)若未妥善治療,致命率高達40∼50%,但如經適當的醫療照護,致死率<5%,康復後對同一型之登革病毒具有終生的免疫力。但是對其他三型病毒,則免疫力有效期極短,通常約2∼9個月之間。

世界衛生組織對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症候群的診斷準則為:發燒、急性發作、連續高燒二天到七天有時會呈現雙峰型的發燒(所謂馬鞍狀發燒)。出血一定要血壓帶試驗(tourniquet test)陽性, 或至少下列一種出血:點狀出血、紫斑、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吐血或血便。休克、頻脈、脈搏弱、脈搏壓變窄(小於20毫米銀柱)或者血壓變低,伴隨有皮膚濕冷,坐立不安。

登革熱的治療有三個原則:一、臥床休息、二、解熱和鎮痛、三、適當地補充水份。罹患登革熱會帶給身體的不適,故臥床休息是必須的。解除或減輕肢體的痛苦當然得靠解熱和鎮痛劑,不可使用阿斯匹靈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否則將引起出血,加重病情。出血性登革熱之治療關鍵時刻,大約是發燒將要退的時候,或是燒退了之後24 至48 小時,可能發生血漿滲出。

預防登革熱
1.登革熱目前沒有疫苗可供預防,端賴清除病媒蚊孳生場所。
2.病媒蚊會在戶內、戶外各種盛水容器內孳生。所以,去掉不需要的容器;必須盛水的 
 容器須每星期換水1次,洗刷乾淨再盛水,以免蚊卵存留;水槽、水缸加蓋。
3.室外水溝,地下室積水處清乾淨。
4.家中點蚊香或放置補蚊燈。
5.到戶外穿長袖衣褲,將裸露減到最低,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擦防蚊藥膏,可避免蚊子叮
 咬。
6.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或0800-02458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