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論治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語: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或稱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失調狀況,目前常見的案例以兒童為主[1],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一般又俗稱為「多動症」、「過動兒」。

中醫認為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生發之氣蓬勃,屬純陽之體,因此陽氣偏盛,一般體質也偏熱,相對也呈現陰不足的現象。亦即兒童的生理機能比大人旺盛,但相對地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則不如大人完備,這兩者失去平衡就會產生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即屬其中之一。

根據中醫學理倫,陰陽協調,平和是人體保持神志正常的必要條件,如果神不寧,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堅的話,就有一系列神志異常的表現。從臨床表現來看,中醫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屬于【心主神明】、【胃不和則臥不安】、【腎為作強之官】、【失聰】、【健忘】。所以焦躁或坐立不安、愛亂搶答、睡眠不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動作都屬於此範疇。

主要症狀包括:
1.注意力散渙(inattentive)或集中困難(Attention-deficit)
2.活動量過多(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
3.自制力弱(impulsive)
4.做事易拖延,常至最後一分鐘才動手
5.記性極差,容易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但對於一些瑣碎事情又記得很清楚)
6.讀寫困難,包括寫錯字(常多一畫或少一畫、拼字錯誤等)、閱讀時會跳行
或無法理解文意等
7.缺乏組織能力,無法把自己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具體地表達或規劃出來
8.解讀社交訊息能力較差,因此社交能力普遍低落
9.缺乏耐性
10.表現有時好有時壞,無法經由努力改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中醫古籍並無相當醫學名稱的記載,不過從表現上來說,約與『心』、『脾胃』、『肝』、『腎』等臟腑有密切的相關。《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所以,情緒的不穩、燥動不安,都與『肝』、『風』相關;又中醫理論談到【心主神明】、【胃不和則臥不安】、【腎為作強之官】,所以焦躁或坐立不安、愛亂搶答、睡眠不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動作都屬於此範疇。

中醫學認為先天稟賦不足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內因,後天失調、產傷或其他病所傷,皆可導致發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靜陽躁。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即陰主柔靜,陽主剛躁,陰陽互根,兩者充盛和諧,則協調無病。若陰陽失調,則可出現動靜變化失制。小兒為純陽之體,稚陰未長,生機蓬勃,對陰津物質所需甚多,若先天不足則更易出現陰虛陽亢的病理變化,出現陰靜不足,陽動有餘的證候。

藥物的選擇以作用於「心」者為主,因為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安定心神即是安定腦神經,主方可以甘麥大棗湯、芍藥甘草湯、柴胡龍牡湯、柴胡桂枝湯等方劑靈活選用,再酌加介殼類藥物如珍珠母、石決明、龍骨、牡蠣等,這些藥物都具有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的效果,對驚癇、癲疾、狂走等症有殊功;及鬆弛解壓藥物如秦艽、鉤藤鉤、葛根等,這類藥物有止痙定癇、平肝風、除心熱的功效;並加入通腦竅、寧心神的藥,如柏子仁、遠志、菖蒲、百合、鬱金等,這些藥物有定心氣、止驚悸、通九竅的作用,諸如此類視個別情況、體質不同,加減運用則不遠矣。若是有便秘傾向,則可酌用大黃以通腑瀉濁,因為「病在上取之下」,腦中傳導物質的紊亂,也可以「上病下治」的原則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醫治療首選藥物是知柏地黃丸,因為腎虛肝亢是過動症最常見症型,滋陰補腎是最好的辦法,再用定志丸能補氣養心,寧心安神,藥方包括石菖蒲、遠志、人參、茯苓等成分。酌情加麥冬、玉竹、玄參等養陰,浮小麥、茯神、柏子仁等安神,以及龍骨、珍珠母、石決明等潛陽藥物。其他藥物,如:石決明、白芍、珍珠母、磁石等抑肝的藥物也可隨症加減,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地。
 
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藥治療小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已于 20 世紀 80 年代初開始有關的中醫藥治療研究,並取得臨床療效,同時能增進食慾,改善睡眠,消除或減少遺尿、夜游、易驚、汗多、痰多等兼症,可以起到增強體質,固本增元,全面調節的作用。

中醫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腎精虧虛,髓海發育遲緩,加上陰陽失調,陽動有餘且陰靜不足,臨床上,患兒通常會出現注意力、行為能力等都落後於實際年齡的情形,治療適合使用定志丸合六味地黃丸為主方,視病情酌加龍骨、牡蠣,以益腎填精,寧心益智,鎮驚安神。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小朋友常有活動量多、過度衝動、行為控制能力差等特性。雖然病位在腦,但其本在腎,中醫療法主要以「益腎填精」為基本治療原則。
 
小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辨證論治分為下列各型:

(一 ) 腎陰不足,肝陽偏旺

證候:多動多語,煩燥易激動,衝動任性,難以自提,神智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動作笨拙不靈,指甲,頭髮不榮,五心煩熱或面頰發紅,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或弦細數。
辨證: 腎陰不足,陰不制陽,而肝陽偏旺,魂失所藏,故多語多動,衝動任性,容易激動,因為腎陰虛腎氣為先天之源,先天不足,故腦髓失養,則注意力渙散,動作笨拙不靈。

論治:
用《知柏地黃丸》等方劑來育陰清熱,然後再酌情加麥冬、玉竹、玄參等養陰,浮小麥、茯神、柏子仁等安神,以及龍骨、珍珠母、石決明等潛陽藥物。
用《六味地黃丸》加生地、蓮子、阿膠、生龍骨、生牡蠣各三錢滋腎陰,朁肝陽,寧神益智。 而多動多語,急躁易怒,衝動任性,均屬陽亢之象。故治療時亦會再加以清心涼肝,開竅定志。
 
( 二 ) 心脾兩虧,氣血不足

證候:神思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食納不佳,形體消瘦或虛胖,多動而不暴淚,多語而少激昂,健忘,失眠,多夢,語言遲鈍,舌淡,苔少或苔薄自,脈虛弱。
辨證: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神失養,神不內守。脾氣虛則思慮不周、思雖為脾之志,又與心有關,故心脾兩虛則神思渙散,多動不安。脾氣虛弱則神疲乏力,食納不佳,形體消瘦。心神不寧則失眠多夢。

論治:
用《歸脾湯加減》以養心安神、補益氣血。藥物組成:黃芪五錢,黨參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蓮子三錢,當歸三錢,酸棗仁三錢,遠志三錢,木香一錢,夜交藤四錢,甘草一錢。養心健脾,益氣寧神。但本証多動而不暴淚,多語而不激昂,臨床表現以神思渙散為主,故治療也須注意從脾腎著手,除養心健脾外,同時補腎。
 
( 三 ) 濕熱內蘊,痰火擾心

證候:多動多語,煩急多怒,衝動任性難以制約,神思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悶納呆,痰多口苦,口渴多飲,便干溺赤,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小兒陽氣未長,易於化熱,若調護失宜,或欲食肥甘,濕熱內蘊,痰多擾心,心失所主,故神思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煩急多怒,多語多動,衝動任性。痰熱結滯胸隔,則胸悶痰稠。濕熱阻滯中焦,則納呆,濕熱流注下焦,則便干溺赤。

論治:
用《定志丸》合《六味地黃丸》為主方,視病情酌加龍骨、牡蠣,以益腎填精,寧心益智,鎮驚安神。以《龍膽瀉肝湯》合《逍遙散》為基礎方,隨症加減治療肝火上炎。以《黃連溫膽湯》為基礎方,隨症加減(黃連、膽南星、龍骨、牡蠣、石菖蒲、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甘草、生薑、大棗)治療以濕熱內蘊、痰火擾心為主以清熱利濕,化痰寧心為主;佐以安神定志。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藏神;肝主動,藏魂;肺藏魄;腎主腦;脾主思慮,膽主膽略。可配合耳針或王不留行種籽貼壓,主取腎、皮質下、神門、腦幹等穴點,每日按壓數次,每次兩分鐘左右,可先貼壓一側耳穴保留兩日,之後更換貼另一側,如此交替,以十五次為一個療程。
 
結 論
本人精研中醫數十年,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方面有精深的研究,,本人自幼體弱多病因此熱衷於〈中醫藥的研究〉,由藥學士、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博士、部定副教授,現也任教於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教授中醫內科學)、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教授醫學美容)。體質調理得宜,將原本體弱多病者調成較為《健康體質》。才有《體力》去行醫、救人、教學、傳承。應用〈中醫藥研究〉的心得,來加強療效,完全以純中藥《開立處方》,至今臨床十數年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者無計其數。
中醫醫治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症,效果顯著,沒有副作用,並可起到增強兒童的體質,全面調理的作用。
 

上仁達醫 葉宗仁 醫師
小 檔 案
 
學 經 歷: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醫學碩士、醫學博士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 部定副教授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學
•現任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教授醫學美容
•現任靜宜大學化科碩士班教授醫學美容專論
•現任靜宜大學海青班教授醫學美容概論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班針灸實習課副教授
•現任上仁達醫《教學、衛教》指導副教授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理事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編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兼證據醫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第一屆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第二屆顧問
•台灣省省中醫師公會婦科學研究會主任委員
•台中縣中醫師公會中醫婦科學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國聯合會內醫學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氣喘過敏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針灸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會-中西整合專科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小兒專科醫師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部醫師
•順天綜合醫院教學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西醫學中醫內科循環學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84-95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97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華民國中醫眼科醫學會第一屆會員
•中華民國中醫傷科醫學會前籌備會籌備委員暨第一屆會員
•東洋醫學會1995年韓城擧辦第八屆東洋醫學大會臺灣代表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97學年度第二次系主任遴選侯選人
•中國醫藥大學八十六學年中醫所博士班智育第一名醫學博士畢業
•中山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校外口試委員
•長庚醫學大學博士生升等助理教授校外書面審查評定委員
•中華民國衛生署健保局醫審會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國聯合會中區健保費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典試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中央健保局醫療服務健保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內科學命題典試委員
本文作者:上仁達醫 葉宗仁 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