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乳房脹痛的論治

一般認為,乳房脹痛是因為生理週期中,動情素的量較高所致。造成乳房脹痛的原因中,40%為週期型,25%為非週期型;週期型是由於荷爾蒙( 雌激素)的影響,正常的情況下,月經前一週左右,體內荷爾蒙( 雌激素)達到最高峰,造成乳腺管擴張而疼痛,故週期型乳房脹痛的特徵為經前一週左右乳房脹痛,月經後則改善,只在更年期前發病,故平均年齡較輕(34歲),這即是一般人所謂的乳房纖維囊腫。

臨床上最常見的婦女乳房脹痛是週期性的,也就是在排卵期到月經來潮這段時間,並且是以月經來潮的前3到7天特別脹痛,此時乳房的體積也最大。嚴重的患者可在經後兩週,約排卵後開始發作,多半左右兩邊都會痛,而多數人又以左乳房外側上方較痛,有些人脹痛會牽連到腋下,甚至還合併輕度浮腫、頭痛、失眠、情緒不穩、腰痠、下腹脹痛等。但只要月經一來,脹痛等症狀就會消失。
 
乳房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月經週期影響、懷孕、乳腺炎、纖維囊腫與纖維腺瘤〈有些人會受月經週期影響更加疼痛〉,以及相對少見的乳房惡性腫瘤等,有些藥物也會因刺激內分泌造成乳房組織的肥大。如果乳房漲痛但不是月經來前後,而且整個乳房好像硬硬的,整個乳房的脹痛而且和月經週期無關,若是兩側乳房的疼痛,則這常是良性的原因,而且比較要優先考慮的藥物、內分泌異常、懷孕等原因。
 
女性乳房脹痛的6個原因
一、青春期乳房脹痛:一般在9歲∼13歲時發生,初潮后,脹痛會自行消失。
二、經前期乳房脹痛:有許多女性在月經來潮前有乳房脹滿、發硬、壓痛的現象﹔重者乳房受輕微震動或碰撞就會脹痛難受。這是由於經前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間組織水腫引起的。月經來潮后,上述變化可消失。
三、孕期乳房脹痛:一些婦女在懷孕40天左右的時候,由於胎盤、絨毛大量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致使乳腺增大,而產生乳房脹痛,重者可持續整個孕期,不需治療。
四、產后乳房脹痛:產后3天∼7天常出現雙乳脹滿、硬結、疼痛。這主要是由於乳腺淋巴瀦留,靜脈充盈和間質水腫及乳腺導管不暢所致。
五、人工流產后乳房脹痛:這些因為妊娠突然中斷,體內激素水平驟然下降,使剛剛發育的乳房突然停止生長,造成乳腺塊及乳房疼痛。
六、性生活后乳房脹痛:這與性生活時乳房生理變化有關。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和諧者,因達不到性滿足,乳房的充血、脹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續性充血會使乳房脹痛。
 
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少陰腎經起于足心湧泉,由內廉而上,在太陰經後行人乳內,傍近膻中。沖任二脈起於胞中,上關元至胸中。故乳房與肝、胃、腎及沖任、子宮均有密切關係。經前乳房脹痛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肝氣鬱結或肝胃氣滯,其次是沖任失調,肝腎陰虛。所以乳房脹痛主要是因為肝鬱氣滯、肝鬱脾濕所引起。治療時,宜調肝理氣、和胃通絡。常用鬱金、烏藥、佛手、芍藥、青皮、陳皮、路路通等。但還有一部分可能合併有肝腎陰虛的體質,也就是會煩熱、睡不安寧、咽乾口燥、口舌易潰破、手心熱、身體消瘦等,宜配合生地、沙參、麥門冬、石斛、何首烏等滋養肝腎。

中醫對此病早有所識,認為婦女在經前有乳房脹痛是與肝腎失調、氣滯血瘀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乳房是胃經所管 ,乳頭屬肝經所治。因此一切乳房疾病或發育不良或乳房萎縮 ,皆從肝胃調治 ,根據不同病情對症下藥 ,常會獲得良效。
 
中醫治療《乳房脹痛》分型如下 :

(一)肝鬱氣滯型:
症狀:經前乳房脹滿疼痛而硬,甚則痛不可觸衣;或陰中抽痛,或痛經或婚久不孕。經前常喜歎息,煩躁易怒,胸脅少腹脹痛。舌黯紅或尖邊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弦數。這類婦女大部份都有情緒不暢的病史或生活壓力過大,除了乳房乳頭脹痛不可觸摸外 ,伴煩躁不安、胸悶、肋骨抽痛、易怒、反胃、下腹兩旁脹痛、月經夾血塊色黑、性生活不協調、臉上長黑斑等。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方藥:常用藥有烏藥、郁金、佛手、白芍、青皮、白朮、麥芽、路路通等。
主方逍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處方:當歸15克,白芍20克,柴胡12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薄荷9克,甘草6克,雞內金12克,麥芽30克,青皮10克,豬苓15克,郁金15克。水煎服。
如肝鬱化火,乳頭癢痛,煩躁,溺黃便結,舌紅苔黃者,可用丹梔逍遙散加雞內金、夏枯草、蒲公英之類,以疏肝清熱。如兼見乳房有塊,或乳腺增生者,主方可加軟堅散結之品,如天冬、貓爪草、王不留行、穿山甲、兩頭尖、浙貝母。如伴有痛經,或輸卵管不通暢,需結合該病治療。
 
(二)肝鬱脾濕型:
症狀:精神抑鬱,胸脅滿悶或疼痛,善太息,或乳房、少腹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苔薄,脈弦。常見的症狀有經前乳房脹痛、觸痛明顯、下腹脹痛伴下墜感、胃口不好、四肢無力、易腹瀉、平時白帶多、月經量多色淡等。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利濕。
方藥:常用藥有茯苓、白朮、苡仁、厚朴、川楝子、合歡皮等。
主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味。酌加健脾藥物如茯苓、白朮等。處方:柴胡、白芍、當歸、香附、枳殼、丹皮、甘草各10克,丹參、玄胡、鬱金、梔子、夏枯草、茯苓、白朮各15克,每日一劑,分2∼3次口服,療程為1∼2個月。此方可解除乳房脹痛的有效率達96%。
 
(三)肝腎陰虛型:
症狀:經前或經時乳房脹痛不硬,或乳腺發育不良,或月經過少或婚久不孕。形瘦,兩目乾澀,五心煩熱,咽幹口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弦略數。這類婦女除了乳房脹痛外常會煩熱、睡眠不寧、頭痛眩暈、手足心熱、口唇色紅、唇舌易潰破、身體瘦弱吃不胖、腰酸、膝無力等。
治法:滋腎養肝、和胃通絡。
方藥:常用藥有沙參、麥冬、生地、川楝子、香附、白芍、丹參、澤蘭等。
主方一貫煎(魏之琇《柳州醫話》)加味。處方:北沙參20克,麥冬15克,當歸15克,生地黃20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5克,雞內金10克,麥芽30克,天冬15克,山茱萸15克,白芍15克,山藥30克。水煎服。
如兼有乳腺增生者,適加軟堅散結之品,如桔核、浙貝母、夏枯草。
 
治療本症宜持之以恆,服藥的黃金時段是在經前乳脹時開始服藥,直到經來脹痛消失為止,如此調理月經三個周期,大部份的乳房脹痛都會痊愈。
 
乳房脹痛的食療如下:
一、玄參燉豬肝
材料:玄參15克,豬肝200克,香油適量,食鹽少許。
製作:先將玄參洗凈放入沙鍋中煎熬,取汁代用。將豬肝放入盛有藥液的沙鍋中,文火燉爛,加入食鹽少許,燉好後,加少許香油即可食用。
 
二、阿膠粥
材料:阿膠30克,粳米100克,
製作:先將阿膠搗碎,炒至黃燥,研末,再取粳米煮粥,粥熟後下阿膠末拌勻食之。
 
三、茉莉花粥
材料:茉莉花5克,粳米60克。
製作將茉莉花用水煮開後撈出,入粳米煮粥,加白糖適量,調食,酌情食用5∼7天。
 
四、佛手飲
材料:佛手6克,
製作:用開水沖泡代茶,頻飲。或者橘葉15克,水煎代茶,頻飲。
 
五、青皮麥芽飲
材料:青皮10克,麥芽30克,
製作:加水適量,武火燒開,改用文火煮15分鐘,停火,濾去藥渣即成。
 
提醒:乳房脹痛的病人在情緒上應盡可能保持舒暢;平時注意乳房的保護,佩戴合適的乳罩;在飲食上也有一些要求,如忌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煙酒,平時飲食應注意均衡和營養。
 
結 論
值得一提的是,乳房脹痛除了服藥外,更重要一點是保持樂觀情緒,切忌常常發怒或生悶氣,平時多運動與參加適當的社交活動,在月經前一周少吃食鹽和辛辣刺激的飲食,講究均衡飲食,節制富含高脂肪類的食物,膳食清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患有周期性乳房脹痛的女性,可採用低脂膳食能緩解經前期乳房脹痛,這樣再配合服藥就會達到最高效果。
本人精研中醫數十年,在《乳房脹痛》方面有精深的研究,,熱衷於〈中藥的研究〉,應用〈中藥研究〉的心得,來加強乳房脹痛的療效,完全以純中藥研製《乳房脹痛中藥專方》,至今臨床十多年治療乳房脹痛的患者無計其數。
 

上仁達醫葉 宗 仁醫師
小 檔 案
 
學 經 歷: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醫學碩士、醫學博士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 部定副教授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學
•現任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教授醫學美容
•現任靜宜大學化科碩士班教授醫學美容專論
•現任靜宜大學海青班教授醫學美容概論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班針灸實習課副教授
•現任上仁達醫《教學、衛教》指導副教授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理事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編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兼證據醫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第一屆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第二屆顧問
•台灣省省中醫師公會婦科學研究會主任委員
•台中縣中醫師公會中醫婦科學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國聯合會內醫學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氣喘過敏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針灸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會-中西整合專科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小兒專科醫師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部醫師
•順天綜合醫院教學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西醫學中醫內科循環學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84-95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97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華民國中醫眼科醫學會第一屆會員
•中華民國中醫傷科醫學會前籌備會籌備委員暨第一屆會員
•東洋醫學會1995年韓城擧辦第八屆東洋醫學大會臺灣代表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97學年度第二次系主任遴選侯選人
•中國醫藥大學八十六學年中醫所博士班智育第一名醫學博士畢業
•中山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校外口試委員
•長庚醫學大學博士生升等助理教授校外書面審查評定委員
•中華民國衛生署健保局醫審會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國聯合會中區健保費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典試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中央健保局醫療服務健保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內科學命題典試委員
本文作者:上仁達醫 葉宗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