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看濕疹

對於濕疹,雖然中醫與西醫都有一套理論,不過,濕疹是源於病人身體體質則是兩家學說所一致認同的,但是,在治療方面,中西醫學,明顯不同。在認識了主流西醫對濕疹的治療方法後,我們不妨看一看中醫對濕疹的見解與治療學說。

中醫與西醫一樣,認為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但中醫認為濕疹關係著「內因」與「外因」,內因更佔主導地位。整體來說,濕疹的病因比較複雜,常見的有以下幾方面:

濕重
血熱
風邪
脾虛

外因與內因
氣候因素和空氣污染或是接觸到敏感物質,都會誘發濕疹。因為病因比較複雜,治療方面也因此而比較困難。所以大家會見到很多濕疹病患者,經過治療復原一段時間後,又會反覆翻發,這時醫師就要仔細準確找出所有病因。

引發濕疹的病因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性,例如:病人的脾胃功能是否正常,與濕可謂關係密切,由於內因中脾虛的存在,身體無法消除由外界環境而進入人體的濕,就很有可能引發濕疹。通常都是因為外因的出現,而引動內因,誘發濕疹。

我們見到不少患者一年中有三個月發濕疹,其他九個月看起來似乎都正常,其實這時候病人的內因依然存在,而發作的三個月是因為受到其他因素誘發或是內因的儲積。

急性濕疹
最先見皮膚上出現顏色較紅的皮疹,非常痕癢,接著會有水泡,水泡破後出水,出水後會結成痂,發病過程大約一個星期至十多日。

慢性濕疹
慢性濕疹最大特徵是皮膚痕癢,晚間尤為嚴重,甚至會出現挖痕,皮疹不一定會出水,病程長而纏綿不去。
患病者多會因濕疹太過痕癢而影響睡眠,小兒容易出現煩躁和胃口不好;年輕人則多見舌苔黃膩。

對症治療
因為中醫認為濕疹有濕重、血熱、風邪、脾虛等不同內因,所以,治療濕疹,就必須準確找出患者的病因。雖然理論上是根據四個不同的內因而治療,但是實際臨床所見,不少病患者有脾虛,也有濕重,或許兼有血熱,又或許是有風邪兼有濕重,常常都是不止一種內因致病,典型只有一種內因而出現濕疹可說相當少見,就是因為發病的內因多過一個,所以使中醫師在辨證診斷時出現一點困難,若是中醫師疏忽了其中一個病因,就會導致濕疹無法治療好轉。

所以,中醫治濕疹,並不僅僅是止痕,找出病因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治病求本。

對於濕重病者,最主要是化濕。濕疹,顧名思義,濕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中醫針對濕,就有幾個不同的治療手段。例如燥濕,因為體內有濕,所以要用藥燥化,最常用的是蒼朮、白朮、雲苓。另外,若是濕疹的水泡比較明顯,即是水較多濕較重,就必須使用利濕的方法,利濕是用藥把較大量的多餘水分通過小便排走,有利尿的功能,常用藥有薏米、車前草、冬瓜皮及澤瀉等。
除了以上的燥濕法和利濕法外,中醫也有用芳香化濕藥以幫助去濕,如藿香、佩蘭、厚樸、蔻仁,如果病人的舌苔較膩,醫師多會加入這類芳香化濕藥。

對於皮疹紅熱的病者,必須使用一些清熱的藥物,而清熱的藥物則是寒涼類,中醫的寒涼有兩種,一種是甘寒,另一種是苦寒。甘寒比較滋膩,並不適用於治療濕疹,治療濕疹熱證必須使用苦寒藥物,以黃柏、黃芩、苦參、茵陳、連翹為多用,藥味較苦。

對於風重的患者則要注意驅風,加上防風類藥材;而血熱患者,則要使用丹參、丹皮、紫草等涼血藥。

治療期
治愈一個濕疹病人所需要時間的長短,需視乎病人風、濕、熱的病情及曾經接受過哪些治療,急性的病患較易治療,可在一個星期左右控制病情,但是慢性濕疹的治療過程便較長。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濕疹有時除了內服中藥外,還需加上一些外洗的中藥,來幫助病者減低痕癢。外洗的好處是可以立即止痕,這樣可以減少皮膚的損傷,幫助皮膚恢復正常。但是外洗始終都是治標,只有針對治療內在因素,才可以治本。

患濕疹以小兒居多,老人家的濕疹與小朋友的內因多不相同,小兒以濕熱風為多,而老年人則以血虛有風為多,治療重點往往不同。

食物與濕疹
中醫認為食物與濕疹關係密切,尤其脾胃欠佳的人,因為脾胃不好,不能將食物中的某些物質進行正常代謝吸收轉化,而使這些物質成為身體內多餘的病理產物,不少濕疹病人的病情可能已經治療得七七八八,但是,因為吃了某些病人不適合的食物後再次引發濕疹,因而前功盡廢,這是很可惜的事。

中醫一向認為某些食物是會助長濕熱,例如魚、蝦、蟹等,其他太過油膩或是太過刺激的食物如酒精都不適宜,太過甜味、糖分太高的食物也都會助長濕的變化,也是少吃為佳。所以中醫認為濕疹的患者必須戒口,不過,也不是所有病人都必須戒吃相同的食物,有些病人可能不能吃這種食物,但另一些病人卻可以吃,要看病者的情況而定,每個病人根據自己的體質對食物的反應也有所偏頗。

許多人都說濕疹患者必須戒掉牛肉,但據柯蘭醫師說,牛肉是會在某些人的身體造成病理產物,卻不是每個濕疹病人都必須戒牛肉。

有的病人經過治療後,體質已經改變,甚至以前不適合的食物也不會使濕疹復發。

預防法
預防濕疹的方法其實也是源於中醫的辨證求因,針對解除病人的內因。

中醫在臨床上預防濕疹的成績相當不俗,濕疹病人一般都會知道自己在兩季交替之間,如春夏交替和夏秋交替之間最易發病,在預防上最好注重健脾驅濕,清熱涼血,在濕疹未發之前,醫師通常可以根據病人的舌苔,通過望聞問切來判斷病症。

濕疹與哮喘
雖然濕疹與哮喘都是過敏性疾病,但是在中醫來說,濕疹與哮喘關係卻沒有必然的絕對性,以柯蘭醫師的經驗,不少患濕疹的病人,氣管是相當健康的,也不見常發生感冒。
柯蘭醫師認為,濕疹與遺傳的關係並不絕對,反而與環境關係更加密切。

風與濕
有些人因為酒精或是海鮮而引起的出疹,而過些時候會自然消失,這多是屬於中醫所說的風邪,與濕疹並不相同。

中醫說的風與濕所引起的病是完全不同的,風多是較急性且短暫,而濕則是慢性且病情較長,濕的特性是纏綿不去的,例如風濕關節炎症,通常是一開始痛就會持續一段時間,有時痊愈之後,若居住在海旁的地方又會被引發。濕疹雖然與風濕關節炎是不同的病症,但是,改變環境因素,選擇不潮濕的居處對濕疹也有幫助。

以中醫來說,外因常誘使內因而發病,舉例說兩個同住在潮濕地方的人,有內因的就會被引動發病,而沒有內因的人就不會發病,這就是由於外因雖然相同,但是內因不同,造成的結果也不相同。

若是內因一直不改善,脾愈來愈虛,濕也會愈來愈重,相對所發出來的濕疹也愈來愈嚴重。

預防湯水
若是病人經過醫師診斷為濕疹,而且濕重,在一些濕氣較重的季節可以用薏米、雲苓、白朮煲豬肉或豬骨作湯,這樣可以幫助患者驅除濕氣,在預防濕疹上很有幫助,當然,這些湯水只能有健脾去濕,調整體質之效,若是濕疹已經發作,這些湯水不足以作治療之用。

濕疹過來人
說起濕疹,原來柯蘭醫師也是濕疹的老病人。柯蘭醫師自小患濕疹,一年裡頭總有幾個月會發作,她的父母對醫學知識不了解,常聽說濕疹是濕毒所造成,所以柯蘭醫師自小喝了不少驅濕驅毒的中藥,但是對治療濕疹卻沒有根本幫助,仍然每年到了某一個季節,濕疹依然發作。

後來遇到一個醫師,這個醫師給柯蘭醫師吃的藥與以前吃的驅濕驅毒藥沒有不同,只是加多了一些其他的藥物,柯蘭醫師吃了之後,濕疹慢慢好轉,至今已經十年不用服藥,從未復發。

一張藥方中,大部分的藥材都是以前用過的藥物,一直吃不好,何以後來只是加上兩三味其他藥卻把病症治好?直至後來,柯蘭醫師才發現,這位治好她的病的醫師所加的藥物,是一些清熱涼血的中藥。這可能是因為醫師診斷出柯蘭醫師病因中有血熱的存在,所以在用藥上再加一點,也因而治愈了柯蘭醫師濕疹的內因。

由此可見,中醫治療濕疹,用藥固然不易,辨證卻更是重要。
本文作者:撰文:潘君亮 鳴謝:柯蘭醫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兼讀制課程組導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