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鼻敏感與哮喘息息相關

世界哮喘日為Global Initiative Against Asthma(GINA)發起的關懷哮喘活動,旨在提醒全球對哮喘病的關注。

哮喘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病症,影響了病童的成長生活,也為無數的家長帶來煩惱。其實兒童患了哮喘並不是無助的,無論醫生或是家長也有很多方法幫助病人。除了依時服藥之外,在生活上的環境控制,生活節奏的適應,認識如何可以控制哮喘病情,心理輔導等,對控制哮喘都有一定的幫助。而且,病人有責任認識自己的病況,參與治療。許多病人或是家長對病情的控制都只著眼於哮喘本身,忽略了一些與哮喘關係密切而會引起哮喘的其他疾病,例如鼻敏感或由呼吸道合成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 RSV)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等。

早在2001年,醫學界已經提出一條氣管一種基本病理(One Airway One Disease)的治療概念,強調哮喘與鼻敏感的關係,若是只處理其中一個病是不能達到治療目標。80%哮喘病人會有鼻敏感,而患有鼻敏感的人比常人更易患哮喘,可見兩者關係的密切。

鼻敏感與哮喘的關係
鼻敏感與哮喘都源於過敏體質,而過敏體質是遺傳的,要知道自己有沒有過敏體質,除了看看家族內有沒有患過敏病的成員外,也可以通過驗血測試免疫球蛋白E(IgE)。這些帶有過敏體質的兒童在出生時是沒有發病的,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環境的影響,例如感染呼吸道病毒,或是環境有二手煙、塵蟎等,刺激病人發展成過敏症。過敏症發生在呼吸道的哪個部位則要看哪個部位受影響最嚴重,若是鼻孔受影響最大,就會出現鼻敏感;若是下呼吸道受影響,則出現哮喘。有些病人會兼具兩種病症,而兩種病不一定是同時發生,有些人在小時候只有鼻敏感,因為呼吸不暢順而用口幫助呼吸,久而久之,氣管因此受累,所以鼻敏感的人日後患哮喘的機會增加。

在呼吸道中,受到致敏原刺激而出現的過敏反應是很相似的,但鼻子和氣管的構造並不相同,所以過敏的表現也不同,處理亦不相同。一條氣管一種基本病理的理論提醒我們,鼻和氣管過敏性激發的過程(Allergic Sensitization)是相同的,相同的細胞,相同的白血球,由近似的介質所誘發。

有些人會奇怪,一直沒有哮喘,可是轉換了環境之後,竟然會患病。很多人天生都有過敏的體質,若是一生都不接觸致敏原,沒有誘發的介質,那麼過敏病可以一生都不會出現。同是南方的小朋友,香港哮喘病的流行率是10%,廣州是3%,但是烏魯木齊卻只有0.3%的流行率,可見環境影響之大。

雖然病人第一要務是避免致敏原,但這種情況近乎沒可能,而且,病毒感染和空氣污染亦是無可避免的。所以若是發現有過敏體質,應及早處理,均衡飲食及保持健康生活。

呼吸道感染與哮喘
中文大學舉行的亞洲區兒童哮喘研究會議發現亞洲區內哮喘流行率普遍上升,就是原本處於流行率低水平的中國大陸也有上升情況,因為亞洲區內人口多,基數大,所以就是小幅度上升,數目也十分龐大。哮喘與鼻敏感對亞洲區內的經濟和醫療造成不少負擔。氣管病是慢性的、長期的過敏發炎,治療應針對發炎情況,現時已有一些很有效的藥物如吸入式類固醇及口服的白三烯受體阻斷劑。不少父母對吸入式類固醇會影響兒童成長有疑慮,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在用藥方面會有其他考慮,例如用最少量的類固醇,或是其他的藥物如白三烯受體阻斷劑或是口服茶鹼等。

亞洲各個地區的醫生都關注到呼吸道的過敏是引致哮喘一個重要基礎,而在過敏體質的基礎上,哮喘的發生與病毒感染關係密切。最近的研究顯示,病毒感染有可能增加兒童出現哮喘的機會。我們都知道,如果哮喘病人受到呼吸道病毒感染會誘發哮喘的發作;而現時更了解到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增加原本沒有哮喘的病人出現哮喘的機會。

因為這個緣故,診斷和處理5歲以下兒童的小支氣管炎和哮喘便有點困難。醫生很難分辨兒童的喘鳴是由於小支氣管炎引起還是哮喘引致,除了可以根據醫療指引評估病情,也許還需要時間來觀察,才能作出較明確的診斷。除此之外,醫生會因為病人的發病次數、體質、家族病史來判斷病人是否患了哮喘。在未能判斷病人是哮喘還是病毒感染時,醫生的處理方法亦不能放鬆。如果醫生可以肯定病童患的是哮喘,可給予吸入式類固醇;但不能肯定病人患的是不是哮喘,使用吸入式類固醇則是未必有效的。在未能判斷病童是病毒感染至喘鳴還是哮喘的時候,建議可使用白三烯受體阻斷劑,因為白三烯受體阻斷劑對病毒感染和哮喘同樣有幫助,不過效力較為溫和。

早作治療
有些病人已經喘了好多年,醫生給予很多類藥物治療都無效,原因是病人已經過了治療重要期(Critical Window)。現代人對健康意識提高,了解早作治療的重要。不少研究亦顯示,若是哮喘能及早控制,病人的肺功能較佳、哮喘發作機會較低,甚至可減少用藥。

無論病人或是醫生多會把注意力放諸哮喘而忽視鼻敏感或是呼吸道感染,但是鼻敏感對病人生活質素的影響卻不下於哮喘,而呼吸道感染更與哮喘息息相關,所以病人和醫生都不應忽視。
本文作者:撰文:Agnes 鳴謝:譚一翔醫生(香港兒童呼吸病學會會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