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為視障朋友設計防撞燈柱,將藝術與防撞設施相互結合,不僅幫助不熟悉路況的視障朋友,受到碰撞傷害,也以創意及巧思提醒人們,平常習以為常的道路,對於視障朋友來說,隱藏許多潛在危險。
 
這項創意發想來自於藝術家莊惠琳,藉由馬賽克色調的延伸,模糊了見與不見之間的視覺界線,同時展現出晴光社區對視障朋友的友善。由藝術家帶領社區民眾於製作過程中熱烈參與,配合街道環境,將泡棉包覆於燈柱上,並且以馬賽克牆彩繪為參考,將燈柱視覺設計塗上相應的顏色,使燈柱有隱沒於街道環境的錯覺。
 
防撞燈柱施作地點,在捷運中山國小一號出口,右轉林森北路人行道上,視障朋友經常用中山國小的圍牆做定向行走,但路上有八條燈柱阻擋,如果行走快速,手杖難以觸及,時常發生撞到膝蓋與頭部的意外,而防撞燈柱做為預防設施,保護視障朋友免於撞擊。
 
過往因對於導盲磚的鋪設法規規範不清,鋪設也未能很好地落實,使社會對於認知對導盲磚的功效有所疑義,進而產生不硬性鋪設導盲磚的法規。現行法規籠統地以寬敞無阻的行進空間取代導盲磚作為視障朋友行走的指標,然而,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楊聖弘表示:「一些視障朋友踏上導盲磚,就有種安心的感覺。」
 
對於中途失明的視障者來說,導盲磚符號清楚,尤其是重要的依循指標。由於他們不易充分以感官獲取環境線索,沒辦法確定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再加上路上障礙物無法完全排除,例如路燈或路樹,到達不熟悉的地方,導盲磚提供很大指引的幫助,消除危險恐懼。然而,現今政策不再將鋪設導盲磚設為必要選項,而是籠統地以寬敞無阻的行進空間,為替代方案,在規範尚未明確且缺乏導盲磚的情況下,視障朋友權益逐漸被邊緣化,而未受重視。
 
對此,希望藉由本次製作,喚起社會大眾對於視障朋友權益的重視,並了解視障朋友的需求,並為藝術與社區的結合樹立了典範。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晴光友善社區防撞燈柱資訊:
參觀時間:即日起
藝術家:莊惠琳
參與民眾:視盟志工團、中山社區大學志工隊、台北市晴光商圈雙城徒步街商業促進會志工
地點: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中山國小捷運站一號出口)
本文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台北市晴光商圈雙城徒步街商業促進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