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老年刻版印象知多少?

4年後( 2018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達14%,進入國際定義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而再7年後(2025年),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面臨國內人口如此快速老化,社會對老年人的看法是什麼?是否還是停留在傳統負面的印象?

依據2013年台灣國民健康署「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電話訪問24,624位15歲以上台灣民眾結果顯示,33.7%民眾同意老人是「體弱多病」,但有高達7成(78.8%)的民眾認同老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同意老人為「家人或社會的負擔」比率僅有2成(20.8%),另也僅有2成(22.7%)民眾認為老人「沒有工作能力」,對刻板印象不認同比率高!

而年輕人是如何來看待長輩?長者又是如何來看待自己呢?台灣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值得欣慰的是,上述調查從年齡層分析發現,15~29歲年輕人對長輩的看法最為正向,僅有22.9%同意老人是「體弱多病」,高達8成以上(84.6%)的年輕人認同老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同意老人為「家人或社會的負擔」以及「沒有工作能力」的比率也比全體民眾低,分別僅有14%及16.8%。

相較於年輕人對長輩的正向看法,長者對自己的感覺就沒那麼正向了!不論是在「體弱多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家人或社會的負擔」以及「沒有工作能力」項目,長者對老人的看法都是所有年齡層內最負向的。

上述電話調查同時顯示,自覺健康狀況「好」的老人,對自己持比較正面的看法。自覺健康狀況「好」的老人,有50.6%同意老人「體弱多病」,但自覺健康狀況「不好」的老人,則高達75.3%同意老人「體弱多病」。而在「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家人或社會的負擔」以及「沒有工作能力」項目,自覺健康狀況「好」的老人,皆比自覺健康狀況「不好」的老人來得正向,顯示健康狀況對老人的重要性。

改變態度 積極迎接美好黃金歲月
「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九成老人表示曾經診斷出至少有一項慢性病,而患有三項以上慢性病的老人比率更達五成。顯然,老人有慢性病是普遍的正常狀況,有慢性病不必過於憂心,如何控制好慢性病,延緩及縮短失能的發生,才能讓長輩在年老過程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年提倡「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定義為:為提升年老後之生活品質,盡最大可能以增進健康、參與和安全的過程。邱淑媞署長極力呼籲所有長輩,老不是問題,身心的活躍程度才是關鍵。她鼓勵長輩在奉獻一輩子心力給家庭社會後,把握這個能拋開負擔享受人生第2次青春的好時光,既然年輕人都不看輕長者,長輩們其實更應破除傳統觀念,迎接美好黃金歲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