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醫師我生病了嗎?行為失控應治療以免傷人傷己

某中年男子,家有妻兒,平日靠祖產為生,近期因祖產分配與家人發生爭執,積怨生氣在心,更常常生氣,對小孩子感到不耐煩,對兄妹惱怒,漸漸腦中不時出現一些想像:像是想用刀刺殺家人,免得心煩;因不停出現這種想法,害怕鬧出事情,心中緊張恐懼不已,將家中所有利器搜出丟掉,並隨即就醫!

圖片來源:by jesadaphorn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此案例在自述病史後,問道:「醫師,我有病嗎?會不會好?」

陳家駒表示,日常生活及臨床診療中,有一群人都曾有過行為、情緒失控,造成不同程度的自我受傷,親人受苦受累,朋友離散,事業失敗,有些甚至侵犯侵害他人權益性命,為害自己他人及社會。這群人似病非病,再不知不覺間,行為失控衝動,臨床上稱為此類情況為:行為失控、性格異常、性格疾病、極端人格、反社會人格…等。

行為失控、性格異常的特點為何?陳家駒說,倘日常行為出現下列兩點:

(1)重複逾越個人角色應有規範。
(2)擾亂侵害自己及他人生活及工作。當行為有這些特點時,應及早接受輔導治療。

發生原因遠因來講,家庭教育及成長環境不良,學校社群教育不足,在未成年之前沒接受適當的照顧,影響人格發展,也未學習如何適應社會規範,加上生活環境處於弱勢,機會資源條件較少,會經常面對挫折失敗,而影響人格發展。近因則是人格功能退化,生活品質低落,工作不順受挫,人際關係困難,造成情緒壓力增大扭曲,使得生活混亂,引起行為反應失控異常。

治療方面,陳家駒提到,可適時用些藥物,抑制各種不理性衝動行為反應,免生意外,有些合併酒精及藥物濫用,須同時治療濫用情況,再配合心理治療。目的短期要做到行為矯治,學習如何自我管控;長期則是修心培養健康人格。
陳家駒提醒,有因必有果,性格決定行為命運!當出現行為失控、性格異常的特點時,應積極治療,預防各種不理性衝動行為反應,減少自身及他人危險及危機。
本文作者: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精神科主任醫師 陳家駒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