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難過到哭不出來?淺談憂鬱症


醫生自己也會生病,一位曾經罹患憂鬱症的精神科醫師告白「我幾乎整天心情都很糟,全身沒勁,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更糟的是腦筋像是當機了一樣,沒辦法專心,思緒不清,反應遲鈍,連簡單的事也經常出錯。我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不由自主的想著自己的缺點,總覺得對不起身邊所有人,活著只是拖累大家,甚至會問自己:與其這樣拖著,也許死了還好一點?」

憂鬱症從兒童到老人都可能會發生,好發年齡主要在20至50歲的青壯族群,男女比率1:2,平均每百人中就有3人罹患重度憂鬱症,有20人罹患輕型憂鬱症,這比任何一種疾病都要來得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憂鬱症高居第二位(癌症是第一位、愛滋病是第三位)。憂鬱症像「心靈的感冒」,可能就在人群中流行蔓延開來,許多我們認為”有錢又好命”的名人與明星,或是高EQ高抗壓力的專業人士,都曾飽受憂鬱症狀之苦。社會新聞更不時傳出疑似憂鬱症患者自殺,或是帶著小孩共赴黃泉的悲劇事件,這些現象都讓我們相信,正確認識憂鬱症狀,並且及早接受專業醫療,實在很重要。

憂鬱症的症狀表現如下:

1. 難以抗拒的悲傷,或沮喪、抑鬱的心情。
2. 失去對原來事物的興緻及樂趣
3. 精神活力遲緩,活動量下降。
4. 非處於節食而明顯體重下降或增加(一個月體重變化量>5%)。
5. 幾乎每日失眠或嗜睡。
6. 難以抗拒的疲憊無力感。
7. 罪惡感、無助感及對未來的無望感。
8. 無法集中注意力及記憶力減退。
9. 反覆有自殺的想法或企圖。

如果出現上述的憂鬱症狀,持續二週以上不見好轉,而且造成生活功能與品質的影響,就該尋求心身科或精神專科醫師協助,才能及早正確診斷並進一步治療。憂鬱症是”心病”,也是”腦病”,更是”文明”病。個性特質(心病),神經內分泌失調(腦病)與環境壓力(文明病)三方面的共同影響,憂鬱症就是這麼開始侵蝕身心健康。藥物治療配合心理治療與適當的生活減壓,是治療及預防憂鬱症的最佳方式。

服用抗憂鬱劑需2至4週才能見效,所以不可只吃幾天藥,無明顯改善就輕易停藥,通常療程2?3個月可達滿意的改善效果。當症狀改善後,仍需繼續服藥約6個月預防疾病復發,屆時與醫師討論減藥的速度和方法,然後漸進式的減藥(不可突然停藥)。療程中輔以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互動團體治療,來修正不利的人格特質及扭曲的認知,更能鞏固復原的療效及改善生活的滿意度。

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並且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的疾病。但由於復發率不低(約50%),因此有必要在復原後持續注意維持健康的情緒及正向的思考,才能完全告別憂鬱,重拾生活的樂趣,和身心的健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