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墾丁賞鷹

墾丁國家公園保育有成,過境猛禽數量再創新高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設立以來,積極從事各項自然生態保育業務,保護候鳥工作計畫是最具代表性的項目,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之後,可由長達20餘年的秋季過境猛禽調查長期監測紀錄證實墾丁國家公園保育有成。以灰面鵟鷹為例,在97年創下43,516隻年度最大過境數量紀錄,98年10月11日再創下單日20,868隻的過境數量紀錄,每年的過境數量增加了3倍。
管理處林青處長表示,墾丁國家公園為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區內生態資源豐富,除了本島首屈一指的珊瑚礁海洋生態資源之外,陸域的生態資源也是包羅萬象。在本土生物之外,由於地理位置條件的適中,每年南來北往經過園區或留下度冬的候鳥,多達200種以上。其中最為壯觀者,便是每年秋季過境的日行性猛禽遷徙景觀。

25年來,管理處曾經先後委託屏東縣滿州國中、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及台灣猛禽研究會進行過境猛禽族群量調查,同時管理處員工也進行了20餘年的自行調查研究,累積蒐集相當豐富而且完整的日行性猛禽資料。園區內的日行性猛禽記錄由16種增加至31種,其中以88年秋季發現的黑冠鵑隼本島的新紀錄種猛禽最為特殊,因為黑冠鵑隼繁殖於中國大陸東南的廣東及廣西一帶,該區域的緯度比臺灣的恆春半島更低,而且黑冠鵑隼會往南經過中南半島至馬來西亞等地度冬,近十年來黑冠鵑隼在墾丁國家公園已經有多年的發現紀錄,此一現象或許與全球暖化環境變遷有關。

林青處長表示,每年過境的灰面鵟鷹數量由前十年的1萬隻左右,增加至最近2年的3萬至4萬多隻,增加的數量是20年前的3倍,這是最令管理處感到欣慰的事。因為經過20多年的努力,保育成果陸續呈現,不只會鼓舞從業人員的士氣,更加確定國家公園的設立對自然生態保育的貢獻與重要性。
在遷徙性猛禽中,早年最為國人熟知的就是灰面鵟鷹(又名「灰面鷲」),由於灰面鵟鷹的過境數量多達數萬,不論是秋季南下夜棲恆春半島,或是春季北上在彰化一帶過夜,灰面鵟鷹的停棲地穩定,而且天黑之前都有可能反覆在空中盤旋及降落。因此,在稱牠「山後鳥」的屏東縣滿州地區與稱牠為「南路鷹」或「清明鳥」的彰化縣八卦山一帶,都曾經在過境期間進行大量獵捕,除了食用之外,製作標本的數量更是驚人。為了避免灰面鵟鷹受到大量的獵捕,早年從事國內野生動物保護的人士,以灰面鵟鷹秋季過境期集中在10月10日「國慶日」前後,而將灰面鵟鷹取名為「國慶鳥」,希望藉此名號引起政府對獵捕行為的重視。從此以後,再加上鳥會社團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宣導「國慶鳥」成為許多國人對灰面鵟鷹的稱呼,久而久之,10月10日被一般民眾視為觀賞灰面鵟鷹過境現象的重點日期。根據20餘年來的調查研究資料分析結果,灰面鵟鷹秋季過境墾丁國家公園是在10月上旬至中旬,過境期約有20天,但是「國慶日」當天不一定會出現大量,主要夜棲地在滿州鄉附近山區,目前過境數量已由1萬隻左右增加至4萬隻,雖然與早年的一年獵捕量相比較仍有相當的恢復空間,但是已經有顯著的改善。

恆春半島雖然曾經是本島2處主要獵捕鷹類的地區,但是自從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之後,透過不斷地進行社區宣導與學校教育,再加上國家公園警察的大力取締,獵捕行為已經明顯減少。78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完成立法,並將灰面鵟鷹與赤腹鷹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中,至此,獵捕行為在重罰之下更加減少。最近幾年,由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整合各相關單位所推動的恆春半島「護野鳥、反獵鷹」專案,讓保育成果更加豐碩。

林青處長表示,管理處已經將「保護候鳥」工作列為中長程計畫,98年度「保護候鳥」工作實施計畫正積極展開各項保護工作,包括:環境教育宣導、結合地方政府辦理賞鳥活動、推動社區保育巡守工作、加強執法工作、加強棲地保護及改善劣化棲地、持續進行各項鳥類資源調查及辦理自然生態保育相關講習等7大項。8月至9月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為期1個月的「全球暖化•藝術之眼-墾丁鳥類藝術特展」, 9月與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共同舉辦2天「2009猛禽調查研習營」活動。自9月1日起至今,已經持續進行1個半月的過境猛禽調查。一系列的環境教育活動正透過候鳥保育宣導傳單、客運巴士車體側廣告及各種媒體等方式如火如塗的展開,以迎接候鳥的到來,並希望都能順利平安過境。

管理處今年特別將「候鳥之旅 墾丁之愛」及「風中之翼─灰面鵟鷹的故事」2部精彩生態保育宣導影片製作合輯,除了分贈車城、滿州及恆春等3鄉鎮之學校、地方政府、執法單位及保育巡守隊之外,將配合98年10月17日下午3時在屏東縣滿州鄉舉辦的「2009琅嶠鷹季」活動,以現場抽獎方式免費贈送參加民眾,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敬請把握,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於民國71年9月公告設立,位處於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上,涵蓋恆春鎮、車城鄉及滿州鄉3個鄉鎮,3萬餘公頃的園區範圍包括:陸域與海域二大部份。區內生態資源豐富,除了本島首屈一指的珊瑚礁海洋生態資源之外,陸域的生態資源也是包羅萬象,由各類地質地形環境與特殊的氣候條件,組成了複雜多變的海邊與山地二大類型的植物群落。生活其間的陸地生物種類繁多,不論是植物或是動物,都具有與本島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特色。香蕉灣的海岸漂流林與南仁山區的壓縮型森林,都是有別於台灣本島其他地區的植物生態社會。其間不只擁有本島高等維管束植物種類的三分之一左右,更孕育了為數眾多的動物。在本土生物之外,由於地理位置條件的適中,每年南來北往經過園區或留下渡冬的候鳥,多達200種以上。其中最為壯觀者,便是每年秋季過境的日行性猛禽遷徙景觀。

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78年秋季至79年秋季所進行的「墾丁國家公園日行性猛禽調查」研究結果,共計記錄16種日行性猛禽,有大冠鷲、鳳頭蒼鷹、台灣松雀鷹、黑鳶、熊鷹、赤腹鷹、灰面鵟鷹(灰面鷲)、蜂鷹、澤鵟、北雀鷹、灰澤鵟、花雕、紅隼、遊隼、燕隼及魚鷹,前5種為本島的留鳥,其餘11種為遷徙性猛禽,來自臺灣以北的地區,包括: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及西伯利亞等地區。除了委託調查研究案之外,經由管理處員工十餘年的自行調查研究蒐集資料,增加了不少猛禽種類紀錄,有林雕、禿鷲、蒼鷹、日本松雀鷹、白肩雕、鵟、毛足鵟、花澤鵟、灰背隼及黑冠鵑隼等10種,其中林雕為留鳥,禿鷲在本島的發現紀錄極少,而於88年秋季發現的黑冠鵑隼,則是本島的新紀錄種猛禽。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93年起開始委託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進行過境猛禽族群量調查,在93年10月發現墾丁地區新紀錄種黃爪隼。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每年冬季進行的全區「新年鳥類調查」,在94年12月再發現1種墾丁地區新紀錄種大鵟。95年秋季,再添栗鳶、黑翅鳶(又名「黑肩鳶」)及紅腳隼(又名「東方紅足隼」或「阿穆爾隼」),累計至目前為止,墾丁國家公園的日行性猛禽種類有31種(全臺灣紀錄為34種),猛禽種類紀錄之多,本島只有北部的觀音山足相抗衡。

在遷徙性猛禽中,早年最為國人熟知的就是灰面鵟鷹(又名「灰面鷲」),由於灰面鵟鷹的過境數量多達數萬,不論是秋季南下夜棲恆春半島,或是春季北上在彰化一帶過夜,灰面鵟鷹的停棲地穩定,而且天黑之前都有可能反覆在空中盤旋及降落。因此,在稱牠「山後鳥」的屏東縣滿州地區與稱牠為「南路鷹」或「清明鳥」的彰化縣八卦山一帶,都曾經在過境期間進行大量獵捕,除了食用之外,製作標本的數量更是驚人。為了避免灰面鵟鷹受到大量的獵捕,早年從事國內野生動物保護的人士,以灰面鵟鷹秋季過境期集中在10月10日「國慶日」前後,而將灰面鵟鷹取名為「國慶鳥」,希望藉此名號引起政府對獵捕行為的重視。從此以後,再加上鳥會社團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宣導「國慶鳥」成為許多國人對灰面鵟鷹的稱呼,久而久之,10月10日被一般民眾視為觀賞灰面鵟鷹過境現象的重點日期。

根據20餘年來的調查研究資料分析結果,灰面鵟鷹秋季過境墾丁國家公園是在10月上旬至中旬,過境期約有20天,但是「國慶日」當天不一定會出現大量,過境數量由1萬隻左右增加至4萬隻,但是仍遠少於早年的一年獵捕量,97年秋季共計記錄43,516隻是最近十幾年來有計畫性調查的最大過境數量,98年秋季單日(10月11日)有20,868隻的過境數量紀錄,主要夜棲地在滿州鄉附近山區。墾丁國家公園過境數量最多的猛禽是赤腹鷹,最近十幾年的秋季過境數量都有幾萬隻,93年秋季創下221,286隻的最高過境數量紀錄,其過境期自9月上旬至10月下旬,長達2個月,高峰期在9月中旬及下旬,單日有將近6萬隻的過境紀錄,停棲習性穩密,而且夜棲範圍廣,地點也不一定,主要停落在茂密的樹林中。蜂鷹雖然是墾丁國家公園過境數量僅次於赤腹鷹與灰面鵟鷹的猛禽,但是過境數量卻只有幾百隻。除了前述3種之外,其餘種類過境猛禽的紀錄數量都少於100隻。墾丁國家公園不只是臺灣本島猛禽種類紀錄最多的地區,也是過境數量最多的地區,在秋季有單日觀察到十幾種猛禽,而且數量將近6萬隻的紀錄。

恆春半島雖然曾經是本島2處主要獵捕鷹類的地區,但是自從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之後,透過不斷地進行社區宣導與學校教育,再加上國家公園警察的大力取締,獵捕行為已經明顯減少。78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完成立法,並將灰面鵟鷹與赤腹鷹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中,至此,獵捕行為在重罰之下更加減少。

每年秋季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的賞鷹活動,從早期只有鳥會社團參加的幾天「墾丁候鳥季」賞鷹活動,經過多年來的資料蒐集與不斷地檢討改進,再加上各類新聞媒體的報導,每年秋季的墾丁「賞鷹季」活動,已經成為國人至墾丁國家公園從事戶外休閒活動的一大主題,91年起更名為「琅嶠鷹季」系列活動。跨越9月及10月2個月的賞鷹活動,包括:主題活動、夜間的專題介紹(近年來,視情形辦理)及野外賞鳥等3部份。

主題活動是由管理處及相關配合單位擬訂有關活動計畫,共同或各別舉辦的系列活動,活動內容相當豐富。

專題介紹是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調查人員(近年來,也曾聘請處外相關專長人員),晚上在遊客中心將墾丁的過境猛禽特色與當季的最新過境情形,以簡報方式向民眾詳細介紹說明,藉以提升休閒品質與推廣保育觀念。

野外賞鳥則依猛禽過境情況不同,而有時間與地點的不同安排。9月間,觀賞時間只有上午,主要是清晨5時30分至7時左右,可以欣賞鷹群集結南飛出海的景象,包括:低空逆風滑行、利用熱氣流盤旋升空、高空滑行與振翅前進,各式各樣的景象,總讓前來賞鳥的人心喜若狂,並不時的發出讚嘆之聲,在朝陽的照耀之下,臉上的笑容更加展現出內心的喜悅。社頂自然公園的凌霄亭,是很好的觀賞點,不只可以觀賞上千隻一群的壯觀「鷹河」,甚或群鷹滿天的「鷹海」,更常會有鷹低空近身滑過的驚喜。10月間,除了上午可以在社頂自然公園觀賞鷹群出海的一波波壯觀景象之外,就是下午到滿州附近等候落鷹,時間是午后至5時左右,重覆不斷的鷹群盤旋集結、分散俯衝停落及再次低空飛起,在天黑之前會持續的上演,雖然觀賞者與鷹之間的距離不會太近,卻總是令人流連忘返。滿州村外與山頂橋及里德橋一帶,都是視野開闊的很好觀察處。


墾丁賞鷹的準備:
一、
注意氣象報告,若遇下雨天鷹類不飛行,不良的天候(如颱風)過後,可能出現類似塞車之後的「累積效應」,有機會觀賞壯觀的動物景象。
二、
注意最新訊息,可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www.ktnp.gov.tw)、電台廣播、電視新聞或報紙等各類媒體獲得。
三、
最好安排2至3天的行程,可以參加各縣市鳥會社團所舉辦的活動,會有專人全程引導及解說;或參加國家公園管理處所舉辦的活動,需注意活動時間表及事先瞭解如何到達活動地點,可以選擇性的參與,交通及食宿需自理。
四、
自備8倍至10倍間的雙筒望遠鏡,並準備太陽眼鏡、禦寒衣物及雨具,食物及飲水視需要準備。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