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26%台灣成人膽固醇不及格,極低溫天氣易誘發1疾病風險,別因為沒症狀就忽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在寒冷的冬季,極端低溫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血脂不平衡的人更容易出現動脈硬化或血管阻塞。台灣高達27%的人患有高血壓,11%有高血糖,26%有高血脂,這些三高症狀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密切相關。壞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於高風險患者,降低壞膽固醇至55mg/dL以下有助於預防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除了口服藥物,注射針劑也是降低壞膽固醇的有效方式。保持血脂平衡,是冬季健康的關鍵。

這幾天,霸王級寒流來襲,不少地方都罕見的下雪了,極度低溫的天氣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血脂沒能控管好的人,更易造成動脈硬化或血管阻塞。
阻塞發生在心臟血管壁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若阻塞產生在腦血管壁,則可能導致腦中風或血管性失智症。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台灣10大死因,其中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皆與高血脂症有關。國健署2017-2020年的調查則顯示,18歲以上國人高達27%患有高血壓,11%有高血糖,高血脂則有26%,三高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健康者的1.431.78倍。

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劉言彬指出,三高之中得特別注意高血脂這個問題,因為高血脂的症狀不明顯,而且無法像血壓、血糖可以自己測量,往往增加了疾病防治上的困難度。

壞膽固醇(LDL-C),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高憲立則表示,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數值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壞膽固醇是血管內皮細胞所需的養分,但養分一旦供給太多,就會造成沈積,若是與壓力大、吃多了燒烤食物、抽菸或喝酒所產生的自由基結合在一起,進而導致變質,再被內皮細胞攝取進入血管壁之後,容易造成發炎反應,進而出現血管硬化或鈣化,不斷惡性循環下,血管就開始阻塞。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改變,許多人正面臨著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也增加血管阻塞、中風及心肌梗塞等風險。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級包括輕度、中度和高風險等級,這取決於患者的年齡、病史、共病與疾病嚴重度等因素,而面對不同風險等級的患者,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分級治療。在
LDL-C壞膽固醇的治療指引上,台灣已與國際接軌,將高風險患者的治療目標設定為低於55mg/dL

高風險族群的壞膽固醇,應控制低於55mg/dL

高憲立指出,國內臨床與亞太地區的研究顯示,即使在藥物治療下,台灣心血管患者中有近5成的人仍高於100mg/dL,而高風險患者的控制達標比例甚至僅有22%。常聽到許多患者說,有親朋好友介紹他們吃保健食品例如魚油、薑黃或紅麴等,可以降些血脂,所以能不吃藥就不吃,每次看診都跟醫師說,藥物剩下一大堆,別再開藥了。針對這類保健食品對於降壞膽固醇並沒有顯著的效果,僅有降血脂藥物具臨床實證療效,建議患者應該積極配合醫囑來治療。

坊間關於降膽固醇有很多迷思,像是膽固醇降太多對身體不好,或是某些賣得很好的保健產品可降低膽固醇……等說法;針對這些說法,高憲立表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把壞膽固醇控制的非常低,與失智或出血性腦中風有直接的關聯性,反而對高風險患者來說,壞膽固醇控制最好在55mg/dL以下,而且越低越好,是有助於預防心血管風險的再次發生的。

吃藥後壞膽固醇無法達標,多種武器可以選擇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表示,目前對於膽固醇的管理多半是使用口服藥物,但若是服用口服藥物治療後的壞膽固醇仍然沒有達到小於55mg/dL的標準,建議除了持續服用口服藥物之外,目前還有注射針劑可以輔助。根據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合併使用口服和注射針劑藥物,能幫助患者降低壞膽固醇。

 查看原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